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東醫寶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《東醫寶鑑》醫典詳述

成書背景與作者

《東醫寶鑑》為朝鮮王朝時期御醫許浚(허준,1546–1615)率眾醫官編纂,歷時十四年於光海君三年(1611年)刊行。全書以中國明以前醫籍為本,融匯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結合朝鮮本土醫療經驗,首次以「東醫」為名確立朝鮮漢醫學體系。

體例結構

全書二十三卷,分五篇三類:

  1. 內景篇(四卷)
    • 以「精、氣、神」為核心,闡述臟腑經絡生理病理,如「心藏神」「肝主疏泄」等理論,詳論五運六氣與人體關聯,並載「七情致病」機轉。
  2. 外形篇(四卷)
    • 按頭面、軀幹、四肢分部論述外顯病證,如「中風」分真中、類中,「眼疾」辨肝火上炎與氣血虧虛。
  3. 雜病篇(十一卷)
    • 分婦、兒、外科等,含傷寒、溫病、痘疹等證治,如「婦人調經」重視衝任二脈,「小兒疳積」分五臟辨治。
  4. 湯液篇(三卷)
    • 收錄862種藥材,依《本草綱目》分類,增補朝鮮特色藥如「人參」「五味子」炮製法,載「四氣五味」配伍禁忌。
  5. 針灸篇(一卷)
    • 整理經脈循行與365穴,強調「子午流注」針法,附灸治適應症如「隔薑灸治寒痹」。

學術特色

  1. 理論融合:以朝鮮「四象醫學」補充五行學說,如「太陰人易患脾病」體質論。
  2. 實證導向:病證條目下首列「證候羣」,次列「病因」,終以「治法方藥」,如「消渴」分上中下三消,方選白虎湯、六味丸等加減。
  3. 文獻價值:保存40餘種已佚中國醫籍內容,如《醫林集要》癆瘵治法。

版本流傳

初刻於朝鮮慶州府,現存明萬曆朝鮮金屬活字本(國寶第1085號),清代有十餘種坊刻本,1955年日本採用以原版複製,2015年 UNESCO 列入《世界記憶遺產名錄》。

醫學地位

此書奠定韓醫理論基礎,其「辨體─辨病─辨證」三維診療模式影響後世醫家,江戶時日本漢方學者多據此書研究李朱醫學。今韓國大韓醫院仍沿用書中「陰陽升降針法」及「健脾補元散」等方。

(全文以中醫專業術語為主體,避免現代表述介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