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亸曳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亸曳風

定義與源流
亸曳風,又稱「打窩風」,為中醫外科風病之一,首見於明代沈之問《解圍元藪》卷一,屬「癘風」(即大風、麻風)之兼證。其名「亸曳」乃形容病發時肢體弛緩下垂(亸)與牽引抽動(曳)之狀,主因風毒深竄經絡,引動內風,致筋脈失養而發痙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風毒壅滯:癘風本為風濕熱毒侵襲血脈,久滯肌腠,若邪毒內蘊肝脾,循經上擾,可引動肝風。
  2. 筋脈失濡:風毒久羈,耗傷氣血,經絡空虛,肢體失於濡養,故見肌肉萎軟(亸)與拘急顫動(曳)並現。
  3. 痰瘀阻絡:病勢深重者,毒邪夾痰瘀阻滯經隧,氣血不通,加劇抽搐與麻木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於癘風典型症狀(如肌膚麻木、斑疹潰爛)基礎上,伴隨局部或全身肌肉睏倦下垂、不自主抽掣,甚或口角歪斜、手足震顫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紫暗或見瘀斑,苔膩;脈弦滑或沉澀,反映風痰瘀互結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祛風解毒:選用「換肌散」(《解圍元藪》方,含白花蛇、當歸等)或「醉仙散」,以搜風透毒。
  2. 平肝息風:若肝風內動明顯,配合鉤藤、天麻、全蝎等煎湯,或化裁「鎮肝熄風湯」。
  3. 活血通絡:氣滯血瘀者,予桃仁、紅花、地龍,佐以「大活絡丹」疏通經隧。
  4. 外治法:針灸取穴以陽陵泉(筋會)、太衝(肝經原穴)為主,配合艾灸足三里以培補氣血。

鑒別診斷
需與「中風偏枯」「痛風歷節」區別:亸曳風必見癘風原發皮損,且抽搐多呈弛張交替,與中風之驟然偏癱或痛風之關節腫痛有異。

典籍佐證
《解圍元藪》強調:「癘風變證,亸曳者,毒入肝脾,非獨外瘍」,指出其病位深入,需內外合治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風疾「曳肢如引索」,可參癘風門調理。

(按:本文純述中醫學理,毋涉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