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多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多臥
證名。多由心血虛損或腎氣不足所致,臨床表現為精神倦怠、嗜睡難醒,或寐而不寤。《靈樞·海論》提及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」,指出腎精虧虛、髓海不充可致多臥;《黃帝內經》亦云「陽氣盡則臥,陰氣盡則寤」,若陽氣虛衰,推動乏力,則陰盛而多眠。
病因病機
- 心血虛損:心主神明,血虛則神失所養,神氣弱而多臥。如《諸病源候論·多忘候》所言,血氣相亂致心神虛損,亦可伴見健忘、怔忡。
- 腎虛髓虧:腎藏精,精生髓,髓匯於腦。老年腎虛或久病傷腎者,髓海空虛,腦失充養,故見嗜臥、耳鳴、腰膝痠軟等症。
- 脾虛濕困:脾主運化,若脾陽不振,水濕內停,濕濁蒙蔽清陽,則身重嗜臥,如《醫宗必讀》云「脾病則怠惰嗜臥」。
辨證論治
- 心脾兩虛:多臥伴面色蒼白、心悸氣短,治宜補益心脾,方用歸脾湯加減。
- 腎精不足:症見頭暈目眩、健忘耳聾,治宜填精補髓,方選左歸丸或龜鹿二仙膠。
- 痰濕內阻:體胖苔膩、胸悶泛惡,治當化痰燥濕,方用溫膽湯合平胃散。
古籍補充
《張氏醫通》論多臥:「陽氣虛則嗜臥,陰氣盛則瞑目」;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則分述氣虛、濕盛、熱勝等證型,強調「凡病患多臥,當責其陽氣不足」。
此證與「嗜臥」「但欲寐」相關,然細究病因,又涉五臟虛實,臨床須參合脈證,區別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