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董氏小兒斑疹備急方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《董氏小兒斑疹備急方論》,亦稱《董氏斑疹方論》或《小兒斑疹方論》,為宋代醫家董汲所撰之痘疹專著,成書約於11世紀末,是中醫兒科文獻中早期論述痘疹疾病之重要著作。該書以簡明之筆,系統梳理小兒斑疹(即後世所稱「痘瘡」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天花)之證候特徵與治法,反映宋以前中醫對痘疹病理之認識與臨床經驗。

學術背景與內容特色

  1. 痘疹理論之初步體系化
    董汲於書中明確提出痘疹具「時氣傳染」之特性,與傳統外感熱病機制相關聯,並強調其發病與小兒「胎毒蘊熱」相關。此論肇基於中醫「伏邪」學說,認為痘疹乃內蘊熱毒外發所致,與後世明清溫病學派「痘由溫毒」之說互為呼應。書中區分斑、疹之形色與病位,如「斑赤大於痘,發於肌肉;疹細如粟,浮於皮面」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營衛氣血」辨證框架。
  2. 辨證與治法
    全書以「熱毒深淺」為綱,分述痘疹初起、透發、成膿、結痂四期證候:

    • 初期:惡寒發熱、腮赤呵欠,治以疏表透毒,如「升麻葛根湯」加減。
    • 透發期:斑疹顯現,依色澤辨吉凶,紅活為順,紫黑為逆,主用清熱涼血方如「化斑湯」。
    • 危候處理:對「痘毒內陷」之喘促神昏,提出以麝香、牛黃等醒神開竅,反映宋代已善用珍貴藥材急救。
  3. 所附方劑特色
    書載17首方劑,多承襲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之配伍法度,如:

    • 清熱解毒:黃連、連翹、石膏為主藥,佐以輕宣透表之升麻、薄荷。
    • 護陰生津:重視天花傷津,於方中加入天花粉、麥冬,契合「存得一分津液,便有一分生機」之理。

版本流傳與學術價值

此書今存清光緒年間刻本,1949年後曾附錄於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影印本中流傳。其學術價值體現於三方面:

  • 歷史意義:早於《小兒痘疹方論》(陳文中,13世紀)、《痘疹心法》(萬全,16世紀),為現存最早痘疹專書之一,奠定後世「痘疹學」基礎。
  • 臨床實用性:所載方藥結構嚴謹,如「紫草散」以紫草涼血活血,配黃芩清肺熱,仍見於現代中醫治療麻疹、風疹之變通方中。
  • 理論啟發性:對「痘毒」由內外發之認識,影響元代朱震亨「相火論」及明代《瘟疫論》「戾氣致病」說之發展。

綜觀全書,董汲兼融《內經》病機理論與宋代方藥實證精神,雖未如後世溫病學派細分衛氣營血,然其辨證用藥模式,已為中醫治療病毒性發疹疾病提供經典範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