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中醫典籍《疔瘡要訣》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疔瘡要訣

清代外科著作《疔瘡要訣》是由應遵誨在1874年所撰寫,該書記述了疔瘡的病因、症狀、治療方法等,並且附有插圖和方劑。這本書是目前仍有保存的清刻本。

疔瘡,又被稱為疔癰或疔毒,是一種急性化膿性皮膚感染,多發於頭面、頸項、背部等區域。疔瘡初期會出現局部紅腫、疼痛,之後逐漸形成膿腫,破潰時會流出膿液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併發症,如蜂窩組織炎和敗血癥。

疔瘡的病因主要與外感風熱和內生濕熱有關。外感風熱會導致肺部熱氣上升,進而引起肌膚的結塊而形成疔瘡;而內生濕熱會導致脾胃濕熱,生成痰濁,阻塞經絡,最終形成疔瘡。

疔瘡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可以使用金銀花、連翹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的藥物,並配合大黃、芒硝等攻毒排膿的藥物進行內服和外敷,這樣能有效地治療疔瘡。

疔瘡的預防應注意保持皮膚清潔衛生,避免外傷感染;飲食宜清淡,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;同時要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,以減少疔瘡的發生。

《疔瘡要訣》是一部具有重要臨床價值的中醫外科著作,它詳細論述了疔瘡的病因、症狀和治療方法等,對於醫生和病人來說都是一本寶貴的參考書。

目錄:

第一章 疔瘡論 第二章 疔瘡的辨證分型 第三章 疔瘡的治療方法 第四章 疔瘡的預防 第五章 疔瘡的常見誤區 第六章 疔瘡的臨床病例 第七章 疔瘡的相關文獻 結語

疔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,但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引起嚴重的併發症。因此,大家應提高警惕,一旦發現疔瘡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