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叠里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叠里特

叠里特,遼代契丹族醫者,姓耶律,字海鄰,生於十世紀。其人善騎射,兼通醫術,尤精針砭之法。其醫案見載於遼史,曾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診治心痛之疾,診斷曰:「膏肓有瘀血如彈丸,然藥不能及,必針而後愈。」後以針術救治,太祖嘔出瘀血,病遂癒,因受厚賜。然其後參與刺葛謀逆之事,與父轄底同被誅。

醫學背景與技術分析

  1. 膏肓瘀血與心痛
    叠里特所指「膏肓」,乃中醫特定部位名,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位於心肺之間,屬「上焦」要區。古人云「病入膏肓」,喻疾深難治。叠里特斷言瘀血結於此,且「藥不能及」,反映其對病位與療法之精確判斷。中醫理論中,瘀血阻絡可致心痛,多因氣滯、寒凝或外傷所致,其針刺化瘀之法,符合《內經》「菀陳則除之」的治則。
  2. 針術特色
    其施針引嘔瘀血,可能涉及以下手法:

    • 選穴:或取心俞、膈俞等背部腧穴,或直刺局部阿是穴,以通絡散瘀。
    • 針具:契丹族融合中原與草原醫技,所用針具可能較粗悍,強調瀉實之力。
    • 刺絡放血:類似「鋒針」療法,刺破瘀滯,邪出病退,與後世「刺血術」原理相通。
  3. 遼代醫學背景
    契丹醫學受漢醫與遊牧傳統雙重影響,叠里特之案例展現邊疆民族對針砭的嫻熟運用。遼代《脈訣》、《銅人腧穴圖經》等醫籍流傳,可能為其理論基礎,然其技術更重實效,符合遊牧族群「以速為功」的醫療需求。

歷史評價
叠里特雖因政爭殞命,然其醫術反映了十世紀北方民族與中醫的交融。其「針決瘀血」之術,不僅承襲《內經》「血實宜決之」思想,亦展現契丹醫者對急症處理的獨到經驗,為中醫外治法的歷史實踐添一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