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叠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推拿手法之「叠法」詳解

叠法之定義與源流

叠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屬傳統按摩技術範疇,其操作特點在於通過重複疊加動作或體位變化來達到治療效果。此手法最早見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所引之《養生方》導引法,後經歷代醫家發展完善,形成多種具體操作方式。

從中醫理論角度觀之,叠法符合「動則陽生」的基本原理,通過肢體運動或外來動力疊加,能激發經氣運行,調和氣血陰陽。《醫宗金鑒》載:「按而留之,摩而去之,推而行之,引而伸之,均謂之良導也」,其中「留」與「行」的辯證關係,正與叠法的操作要領相契合。

主要叠法分類與操作

拳叠法

拳叠法乃以握拳姿勢施行之推拿手法,其操作要領如下:

  • 體位準備:患者取仰臥位,全身放鬆,醫者立於患者一側
  • 手法操作:兩手握拳,以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及小指之近側指間關節突起處為施力點
  • 運動軌跡:沿腹部經絡循行方向作前後連續擺動,力度應由輕漸重
  • 經絡作用:主要作用於任脈、足陽明胃經及足太陰脾經所過之處
  • 治療機理:通過節律性壓力刺激,促進腹內氣機運轉,達到消積導滯之效
  • 適應症狀:主要用於食積脘脹、腑氣不通等脾胃系病證

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言:「按其經絡,以通鬱閉之氣」,拳叠法正符合此理,通過持續疊加壓力,能有效疏通腹部鬱滯。

腰叠法

腰叠法源自古導引術,通過前俯後仰之腰部運動達到治療效果:

  • 操作體位:患者取坐位,兩腿自然伸直
  • 動作要領:以腰為軸,身體緩慢前俯,雙手同時觸摸足部,如此反覆
  • 呼吸配合:前俯時呼氣,直身時吸氣,呼吸應綿長均勻
  • 經絡刺激:主要牽動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之氣
  • 內臟效應:通過脊柱屈伸牽引,間接調節脾胃功能
  • 古典記載: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引「坐直舒兩腳,以兩手拘兩足,自極十二遍」,正是此法

從中醫「腰為腎之府」理論看,腰叠法不僅能促運脾胃,尚有補腎強腰之功,體現了「脾腎同治」的治療思想。

股叠法

股叠法為下肢被動運動手法,兼具導引與按摩特點:

  • 手法準備:患者仰臥,醫者立於患側
  • 操作步驟:一手上托膝膕部,一手握足跟部,先作髖關節屈伸運動,繼而內外旋轉
  • 力度控制:動作需和緩有力,以患者能耐受為度
  • 經絡效應:主要刺激足三陰經,特別是足太陰脾經
  • 古典依據:《諸病源候論》載「伸右脛,屈左膝,內壓之」即此類手法

從《黃帝內經》「中央者,其地平以濕,故其病多痿厥寒熱,其治宜導引按蹻」之論看,股叠法正合導引按蹻之旨,能通利下肢氣血,進而調理中焦。

叠法之治療機理

叠法之治療作用,主要基於中醫以下理論:

  1. 氣血調和論:通過持續疊加刺激,促進經絡氣血流通。《靈樞·本藏》云:「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,濡筋骨,利關節者也。」叠法正以此為基礎。
  2. 臟腑調節論:根據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原則,外部手法可影響內部臟腑。如拳叠法之於脾胃、腰叠法之於腎、股叠法之於腸腑等。
  3. 經絡感傳論:叠法操作多循經取穴或循經施術,符合《靈樞·經脈》「經脈者,決死生,處百病,調虛實」的治療思想。
  4. 陰陽平衡論:不同方向的叠法動作(如前俯後仰、內旋外轉)本身就包含陰陽調和的辯證思維。

叠法之演變與發展

隋唐以後,叠法逐漸分化發展,除上述基本手法外,尚有以下變式:

  1. 背叠法:源自古法「熊經鳥伸」,醫者以掌根沿脊柱兩側做上下疊壓動作,主治背痛及內臟功能失調。
  2. 頸叠法:通過頭頸部前後左右有序屈伸,配合呼吸調節,用於頸項疾患及頭面部病症。
  3. 指叠法:以拇指指腹在穴位或痛點做小幅度連續按壓,屬點穴手法之一。

宋代《聖濟總錄》載:「按止以手,摩或兼以藥,日按日摩,適所用也。」說明當時已認識到手法與藥物配合運用之理,這對後世叠法的發展也有啟示作用。

清代推拿專著《厘正按摩要術》更系統地總結了各類叠法的適應症與禁忌,使這一手法體系更趨完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