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吊腳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吊腳痧
病證名,為霍亂之重證,特徵為劇烈吐瀉並伴隨轉筋(肌肉痙攣,多見於小腿腓腸肌)。此名源於其發病時因筋脈拘急,患者常因疼痛而屈伸不利,下肢蜷縮如「吊腳」之狀,故稱「吊腳痧」。古籍《霍亂燃犀說》卷上明確指出:「霍亂有稱為吊腳痧者,即霍亂之劇而轉筋者,原非另有一證也。」可見其本質屬霍亂範疇,僅病情較為危急。
中醫病機分析
吊腳痧成因與霍亂類似,多由外感穢濁疫癘之氣,或內傷飲食生冷、不潔之物,導致中焦氣機逆亂,升降失常。其病位主要在脾胃與肝經,因劇烈吐瀉耗傷津液,筋脈失於濡養,陽氣衰微,寒凝筋脈,故發為轉筋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陽明主潤宗筋」,若陽明經氣虧虛,或寒濕壅滯經絡,則腿部筋肉攣急。
證候表現
- 主症:突發暴吐暴瀉,瀉下物如米泔水,腥臭難聞,繼而小腿腓腸肌或腹部肌肉痙攣,拘急劇痛,甚則牽引足趾。
- 兼症:面色蒼白,肢冷脈伏,汗出如油,口渴但因陰津耗損而飲水即吐(稱「水逆」),舌苔白膩或乾燥,脈沉微或細數。
- 危重症:若陽氣暴脫,可現四肢厥逆、眼眶凹陷、聲音嘶啞(津氣大傷之象),稱為「脫證」。
治療原則
以回陽救逆、化濁解毒、舒筋緩急為主,分階段論治:
- 急性期:急用溫陽散寒法,如《傷寒論》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或通脈四逆湯加減,配合外治法如針刺承山、陽陵泉等穴,或熱敷轉筋處。
- 轉筋甚者:可佐以木瓜、吳茱萸、白芍等柔肝舒筋之藥。
- 穢濁內阻:若兼見胸悶煩躁,可配藿香正氣散加減以辟穢化濁。
古籍論述
清代醫家王士雄於《霍亂論》中強調:「霍亂轉筋,非溫不通。」認為此證多因寒濕阻遏陽氣,需急溫中焦。而《醫林改錯》亦提到轉筋與「血不榮筋」相關,可酌加當歸、川芎等活血之品。
吊腳痧雖屬霍亂變證,然因其來勢急迫,中醫歷來重視辨其寒熱屬性與津氣存亡,以挽救危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