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倒吊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倒吊法

倒吊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最早記載於元代危亦林所著之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,屬傳統骨傷科治療髖關節脫臼之復位手法。此法主要運用重力牽引之原理,輔以手法調整,促使脫出之骨節自然歸位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髖關節脫臼多因外力牽拉、跌撲扭挫所致,導致「骨錯縫,筋出槽」,氣血運行受阻。倒吊法藉由逆向牽引,配合軀幹自重之下墜力量,使關節周圍肌肉鬆弛,減輕軟組織之拮抗作用,從而利於手法復位。此與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所強調「欲合先離,離而復合」之原則相符。

操作方法

根據《世醫得效方》記載,臨床施行時先以軟綿繩繫於患側足部,將患者倒懸吊起,使其頭朝下、足向上。醫者隨即以手法於脫臼處進行整復,或輕推、或按壓,引導股骨頭順勢滑入髖臼。待骨節吻合後,緩緩放下患者,完成復位。

臨床應用與發展

此法原多用於「腳大腿跟出臼」(即髖關節後脫位)及部分「剉開」(關節錯縫)情形。然因現代骨傷科多結合X光診斷與麻醉技術,並發展出更精確之手法(如Allis法、Bigelow法),傳統倒吊法已漸少用,惟其運用自然重力之思維,仍影響後世牽引療法之設計。

與其他手法之比較

相較於《傷科匯纂》所載之「椅背復位法」或《理傷續斷方》的「手牽足蹬法」,倒吊法特點在於免去直接暴力牽拉,減少肌肉對抗,尤其適合體型壯實、肌肉緊張之患者。然其操作需穩妥控制吊懸力度,且須精準判斷復位時機,故對醫者經驗要求較高。

倒吊法之記載,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之治療智慧,亦為古代醫家對生物力學之樸素實踐,於中醫骨傷史中具特殊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