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膽郁,亦稱膽氣鬱結,乃中醫證候之一,屬「郁證」範疇。其病機主要為情志失調、氣機不暢,導致膽腑疏泄失常,膽氣鬱滯不通所致。
病因病機
膽為中正之官,主決斷,與肝相表裡,共司疏泄之職。若情志抑鬱,或惱怒傷肝,肝失條達,則膽氣亦隨之鬱結。膽鬱日久,可化熱生火,或影響脾胃運化,衍生痰濕等病理產物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膽病者,善太息,口苦,嘔宿汁」,正與膽郁證候相合。
臨床表現
膽郁之典型症狀包括:
- 口苦:膽液上逆,泛溢於口,為膽郁最常見之徵象。
- 潮熱往來:氣機鬱滯,營衛失和,故身微熱而時作時止。
- 驚悸不安:膽主決斷,鬱則失職,患者常見心神不寧,惕惕然如人將捕之。
- 胸脅脹滿:肝膽經絡布於脅肋,氣滯則脹悶不舒。或伴噯氣、善太息等氣機不暢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疏肝利膽,調暢氣機。傳統常用方藥如下:
- 主藥:柴胡為疏肝解郁之要藥,能升發膽氣;竹茹清膽和胃,降逆除煩;幹姜溫中,防膽鬱克伐脾胃。
- 加減:
- 若鬱熱明顯,加黃芩、梔子以清泄膽火;
- 痰濕內阻者,佐以半夏、陳皮化痰燥濕;
- 兼血瘀者,可酌加川芎、香附行氣活血。
與其他證候鑑別
膽郁需與下列證候區分:
- 肝氣鬱結:以情緒低落、胸脅脹痛為主,少見口苦、驚悸等膽腑症狀。
- 少陽病:屬外感熱病範疇,除口苦咽乾外,必有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等少陽經證。
膽郁之辨證,重在把握膽腑功能失調與情志因素之關聯,治療時需兼顧疏泄膽氣與調理心神。歷代醫家如孫一奎(《赤水玄珠》)、李杲(《東垣十書》)均對膽郁有相關論述,進一步豐富其理論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