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膽火不得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膽火不得臥

證名,屬中醫不寐(失眠)證型之一,因肝膽濕熱鬱火內擾,導致心神不寧、夜不能寐。此證首載於《癥因脈治》卷三,其病機主要涉及膽火循經上擾、乘犯脾胃,或膽涎上溢、蒙蔽心竅,臨床表現複雜,治法當以清瀉肝膽實火、化痰寧神為主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膽鬱火化熱:情志失調、氣機不暢,肝鬱化火,膽腑疏泄失常,火熱內蘊,上擾心神。
  2. 濕熱蘊結膽經:飲食不節(如嗜食肥甘厚味),濕熱內生,鬱滯肝膽,甚則膽熱乘脾,影響中焦運化。
  3. 膽涎沃心:膽火煎熬津液成痰,痰熱互結,上蒙心竅,致心神恍惚、煩躁不眠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膽火乘脾
    • 主症:脅肋脹滿、膈間痞塞、口苦咽乾。
    • 兼症:脘悶噯氣、納差,舌紅苔黃膩,脈弦滑或左關獨大(肝膽火旺之象)。
  2. 膽涎沃心
    • 主症:心煩躁亂、夜臥驚惕、恍惚不寧,甚則夢魘頻作。
    • 兼症:目黃目赤、痰多黏稠,舌質紅絳、苔黃濁,脈滑數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膽火乘脾
    • 清膽竹茹湯:清膽和胃,降逆除煩,適用於膽熱犯胃、胃氣上逆者。
    • 龍膽瀉肝湯加膽南星:左關脈獨大時,宜瀉肝膽實火,佐以化痰;若兼痰熱,加膽南星、竹瀝。
  2. 膽涎沃心
    • 膽星湯合瀉心湯:化痰瀉火,開竅安神,針對痰熱擾心之證。
    • 牛黃清心丸:痰熱內閉、神識昏蒙者可用此方清心豁痰。

辨證要點與經絡關係

  • 膽經循行:足少陽膽經循脅肋、絡肝屬膽,其火易上沖頭目(如目黃、頭痛),下犯脾胃(脘痞嘔逆)。
  • 與心包絡相關:膽火熾盛常透過相表裡的肝經影響心包,出現「熱入心包」之輕症(如煩躁不寐)。

此證需與「肝陽上亢」「心腎不交」等失眠證型鑑別,關鍵在於有無膽經濕熱鬱火的典型見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