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獨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獨腎(單側隱睪)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,指小兒出生後一側睪丸未降入陰囊,屬先天發育異常之症。中醫認為,此症與「先天稟賦不足」或「腎氣不充」相關,蓋因腎主生殖發育,若胎元失養,或母體氣血虛弱,可致腎氣虧虛,影響睪丸正常下降。

病理機轉
中醫理論中,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司生殖。睪丸歸屬於「外腎」,其下降與腎氣推動密切相關。若腎氣虛弱,經絡氣血運行不暢,尤其是「任脈」與「足厥陰肝經」循行受阻(肝經繞陰器),則可能導致睪丸滯留腹股溝或腹腔,形成「獨腎」。此症多見於單側,雙側隱睪較為罕見。

臨床特點
患兒陰囊一側空虛,觸診未及睪丸,多無明顯不適。中醫觀察此症,常兼見患兒體質偏弱,如面色少華、舌淡苔薄等腎氣不足之象。然多數患兒於周歲內可自然下降,若逾兩歲未降,則需留意其腎氣虧虛是否持續。

預後與調理
雖此症多不影響日後發育及生育,然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若腎氣長期不充,可能影響整體生長。傳統上可輔以補益腎氣之治法,如溫補肝腎、疏通經絡,或配合針灸刺激氣血運行(如取穴關元、三陰交等)。然古籍亦載,部分患兒隨氣血漸盛,睪丸可後期自降,故治療須審慎辨證。

文獻考據
除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外,《幼幼集成》亦提及「腎子不降」與「胎元怯弱」相關,主張調理脾胃以資化源,間接補益腎氣。此類論述反映中醫對先天疾病的重視,並強調整體調理而非局部病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