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呆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呆病
呆病,又稱癡病或癲病之別稱,屬中醫神志異常之證候。《石室祕錄》卷六有載:「呆病如癡,默默不言也;如饑而悠悠如失也。意欲癲而不能,心欲狂而不敢。」其症狀紛雜多變,患者或終日緘默不語,不飲不食;或忽喜忽悲,哭笑無常;甚或對飲食衣物表現反常,如拒美味而吞穢物,厭華服卻著草木。此外,患者常有神思恍惚、舉止怪異之態,如長睡不醒、久坐不寐,或潛藏他人物件、密縫自身衣物等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呆病之發,多與痰迷心竅、氣鬱神滯攸關。其病位主要在心、肝、脾三臟:
- 痰濁蒙蔽:因思慮過度、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運化失職而聚濕生痰,痰濁上擾心神,遮蔽清竅,致神識昏蒙。
- 情志不遂:肝主疏泄,若長期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久則化火生痰,痰火擾心,神機失用。
- 氣血虧虛:脾虛氣弱,氣血生化不足,心神失養,靈機呆鈍,如《辨證錄》所言:「胃氣既傷,痰迷中脘,則靈明之府為痰所據。」
辨證論治
歷代醫家對呆病之治法,均以豁痰開竅、疏肝解鬱為核心,並結合患者體質調整:
-
痰氣壅滯證
- 主證:神情呆滯,喃喃自語,或舉止怪異,胸悶痰多,舌苔白膩,脈滑。
- 治法:化痰開竅,理氣解鬱。
- 方藥:
- 逐呆仙方(《石室祕錄》):側重攻逐痰涎,適用於痰實膠結者。
- 洗心湯(《辨證錄》):以人參、茯神益氣安神,半夏、陳皮化痰,配伍酸棗仁、神麴調和肝脾。
-
肝鬱痰火證
- 主證:煩躁易怒,時哭時笑,言語錯亂,小便黃赤,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,滌痰醒神。
- 方藥:
- 轉呆丹(《辨證錄》):含白芍、當歸柔肝,柴胡疏肝,搭配半夏、膽南星化痰開竅。
- 黃連溫膽湯加減:清心降火,化痰安神。
-
心脾兩虛證
- 主證:呆鈍不慧,倦怠乏力,面色萎黃,食少便溏,舌淡胖,脈細弱。
- 治法:健脾養心,益氣化痰。
- 方藥:
- 啟心救胃湯(《辨證錄》):以人參、白朮健脾益氣,石菖蒲、遠志開竅醒神。
- 指迷湯:側重健脾化痰,適用於痰濕困阻中焦者。
其他療法
除內服湯藥外,傳統中醫亦配合針灸調理,常取穴如百會、神門、豐隆、太衝等,以通調氣機、醒腦開竅。
呆病與西醫學之「精神分裂症」、「憂鬱性木僵」等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治強調「痰」、「氣」、「虛」之交互影響,需據證靈活施治。古籍所載諸方,雖立論於痰,然臨床亦當詳審虛實,不可一味攻逐,以免損傷正氣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