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獨骨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獨骨瘡
獨骨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清代《洞天奧旨》卷十三,指生於下頦部位之濕瘡,好發於小兒,臨床以局部皮膚濕爛、浸淫成片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小兒口津(唾液)長期流溢,浸漬下頦肌膚,濕邪鬱遏,久而化熱,濕熱相搏,侵蝕皮膚而成。中醫認為「濕性黏滯」,濕邪纏綿難癒,加之小兒肌膚嬌嫩,腠理不密,更易受外邪侵襲,故濕瘡遷延反覆。
臨床表現
患處初起可見皮膚潮紅、微腫,繼而濕爛滲液,黃水浸淫,嚴重者瘡面糜爛擴散,邊緣不清,伴瘙癢或灼熱感。若反覆發作,局部皮膚可增厚粗糙,色澤暗沉,呈慢性濕疹樣變。
治療原則
以「燥濕疏風,佐以清熱」為主,內外合治:
-
內服方藥:
- 主方選用《洞天奧旨》所載「燥津丹」,其組方多含健脾燥濕、收斂止涎之品,如白朮、蒼朮、茯苓等,以調理中焦,控制津液外溢。
- 若濕熱偏盛,可加黃芩、黃連清熱解毒;風邪明顯者,配伍防風、白鮮皮以祛風止癢。
-
外用療法:
- 以「制津丹」局部外搽,方中多含枯礬、煅牡蠣等收濕斂瘡之藥,或配伍青黛、滑石清熱解毒。
- 若滲液較多,可先用黃柏、苦參煎湯濕敷,待滲出減少後再以藥粉外撲。
與現代醫學對應關係
獨骨瘡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口周濕疹」或「刺激性接觸性皮炎」,多因唾液刺激或過敏因素誘發,與中醫所述「口津浸漬」致病機理相吻合。
附錄:古籍論述
《洞天奧旨》強調:「小兒獨骨瘡,乃津液所蝕,非大毒也,宜控其津,而瘡自癒。」提示治療需標本兼顧,除局部用藥外,更需調節體內津液代謝,以杜病根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