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獨骨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獨骨瘡,病名。指生於下頦部的濕瘡。出《洞天奧旨》卷十三。多見於小兒,由於口津下流、浸漬日久、患處濕爛、浸淫成瘡。治宜燥濕疏風佐以清熱,主選燥津丹以控津流,外用制津丹搽之。相當於現代醫學之口周圍濕疹。

獨骨瘡,又名下頦瘡、下頦濕瘡。《醫學入門》云:「獨骨瘡,生於下頦,如骨突出,故名。」《外科正宗》云:「獨骨瘡,生於下頦,如骨突出,故名。多因口津下流,浸漬日久,患處濕爛,浸淫成瘡。」《瘍醫大全》云:「獨骨瘡,生於下頦,如骨突出,故名。多因口津下流,浸漬日久,患處濕爛,浸淫成瘡。治宜燥濕疏風佐以清熱,主選燥津丹以控津流,外用制津丹搽之。」

獨骨瘡多見於小兒,以男孩為多。發病初期,患處皮膚潮紅、腫脹,有灼熱感,繼而出現小水皰,水皰破潰後形成糜爛面,表面覆蓋黃色膿性分泌物,有惡臭氣味。患處周圍皮膚可有紅腫、灼熱感。病程遷延,可反覆發作。

獨骨瘡的病因主要與口津下流、浸漬日久有關。小兒由於口腔分泌旺盛,口津下流,經常流到下頦部,浸漬日久,可使局部皮膚潮紅、腫脹,繼而出現小水皰,水皰破潰後形成糜爛面。此外,獨骨瘡的發生還與外界風邪、濕熱等因素有關。

獨骨瘡的治療應以燥濕疏風佐以清熱為主。可選用燥津丹、制津丹等中成藥內服,外用制津丹、黃連膏等外塗。此外,還應注意保持口腔清潔,避免口津下流。

獨骨瘡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如果治療不當,可延誤病情,導致病情加重。因此,一旦發現患兒有獨骨瘡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