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髀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髀厭

髀厭,又稱髀樞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指人體下肢與軀幹連接之關鍵部位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髖關節。此部位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已有明確記載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: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橫入髀厭中。」可見其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,尤其為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。

髀厭的解剖與功能

髀厭位於大腿根部,為股骨頭髖臼相合之處,主司下肢之屈伸、旋轉及負重活動。中醫認為,此處為筋骨之樞紐,關係氣血之流通與經絡之貫注。若髀厭氣血瘀滯或經絡受阻,可致髖部疼痛、活動不利,甚則影響下肢功能。

髀厭與經絡的關係

  1. 足少陽膽經:此經脈循行「橫入髀厭中」,故髀厭病變常與膽經氣血失調相關,如髖關節疼痛、坐骨神經痛等,中醫或從膽經論治。
  2. 足陽明胃經:雖未直接經過髀厭,但其經筋分布於髀部,與下肢運動功能相關,若胃經氣血不足,亦可間接影響髀厭之穩固。

髀厭的病理表現

中醫理論中,髀厭病證多與風寒濕邪侵襲氣血不足跌撲損傷有關,常見症狀如下:

  • 痹證:因風寒濕邪客於髀厭,導致髖部酸重冷痛,活動受限。
  • 筋傷:因外力挫傷或長期勞損,致局部氣血瘀阻,見腫痛、屈伸不利。
  • 痿證:若肝腎虧虛,筋骨失養,可致髀厭無力,甚則下肢痿弱不用。

髀厭的治療思路

中醫臨床針對髀厭病證,常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為原則,具體治法包括:

  • 針灸:取膽經之環跳、居髎等穴,或配合陽陵泉(筋會)以舒筋活絡。
  • 推拿:以揉、按、搖法等鬆解髀厭周邊筋肉,促進氣血運行。
  • 中藥:依證型選方,如風寒濕痹用獨活寄生湯,氣滯血瘀用身痛逐瘀湯。

髀厭作為下肢運動之樞紐,其生理與病理均與整體氣血、經絡密切相關,於中醫傷科、針灸及內科調理中皆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