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蛓蠔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蛓蠔風
蛓蠔風為中醫病名,屬癘風之一種,首見於明代醫家沈之問所著《解圍元藪》卷一。此病歸類於風疾範疇,與傳統中醫理論中的外感風邪、內傷血氣相關,其病症特徵及治療可參考癘風條目所述。
病因病機
蛓蠔風之發病,主要與風、濕、熱邪侵襲人體有關。中醫理論認為,風為百病之長,易夾雜他邪致病。若風邪客於經絡,與體內濕熱相搏,久滯不去,易致氣血失和,營衛凝澀,發為皮膚頑疾。其病理變化多涉及肝、脾二經,因肝主風,脾主濕,風濕相合,鬱久化熱,熏蒸肌腠,遂成此疾。
臨床表現
蛓蠔風之典型症狀多表現為皮膚病變,如局部皮損、疹塊或斑疹,或伴有搔癢、麻木之感。嚴重者可見皮膚粗糙增厚,色澤異常,甚則潰爛流滋。《解圍元藪》將其歸於癘風類,暗示其病程纏綿,治療棘手,與現代醫學中所稱之某些慢性皮膚病或神經性皮炎有相似之處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蛓蠔風,首重辨證施治。根據風、濕、熱邪之偏盛,治法亦有差異:
- 祛風通絡:若風邪偏盛,症見皮膚遊走性搔癢或麻木,宜選用荊芥、防風、白蒺藜等藥祛風止癢,兼通經絡。
- 清熱除濕:若濕熱內蘊,皮損紅腫、潰爛滲液,可配伍黃柏、蒼朮、苦參等清熱燥濕之品。
- 養血潤燥:病久耗傷陰血,皮膚乾燥脫屑者,當以當歸、生地、首烏等養血潤膚。
外治法則可根據病情選用熏洗、塗敷等法,如以蛇床子、地膚子煎湯外洗,或塗抹青黛散等清熱解毒之劑。
歷史淵源
《解圍元藪》為明代專門論述風疾(包括麻風等病)之醫籍,蛓蠔風列於其中,反映古人對皮膚風疾之細緻分類。此病在古代可能屬較嚴重之皮膚疾患,其命名或與局部皮損形似「蛓蠔」(即蛤蜊之類)有關,形象描述其外觀特徵。
蛓蠔風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風邪致病之深入認識,並強調外邪與內傷交互影響之複雜病機,為後世治療類似病症提供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