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犢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犢黃
犢黃為中醫「三十六黃」之一,屬黃疸病證的特定類型,其病因多與濕熱毒邪內蘊、氣血瘀滯相關。此證以舌部病變為主要特徵,並伴隨全身症狀,需結合外治法與內服方藥調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犢黃的發病機理涉及濕熱毒邪侵襲人體,蘊結於脾胃,上蒸於舌絡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舌為心之苗,又與脾胃經絡相連,故濕熱毒邪燔灼,易顯現於舌象。若毒邪壅盛,進一步可波及營血,形成瘀阻,呈現舌絡赤脈纏繞之狀。
臨床表現
-
舌部徵象:
- 初期舌兩側邊緣先出現病變,逐漸向舌前部蔓延。
- 舌旁可見赤色脈絡,形如蚯蚓,乃毒邪瘀阻舌絡之徵。
- 病情加重時,舌質轉為紫色,提示毒氣貫注、血瘀化熱。
-
全身症狀:
- 或見身目發黃、小便短赤,屬濕熱黃疸之共性表現。
- 可伴隨胸悶脘痞、口渴煩躁等熱象。
治療方法
-
外治法:
- 烙法:急烙赤脈斷端,以截斷毒氣貫注之勢,防止邪毒蔓延。此法需精準操作,避免傷及正常舌體。
- 灸法:灸兩口角(地倉穴)、人中(水溝穴)、承漿穴,以通調任督二脈,引火下行,散局部瘀熱。
-
內治原則:
- 以清熱解毒、涼血化瘀為主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等加減,佐以利濕退黃之品如茵陳、梔子。
- 若兼氣滯,可配合行氣藥如鬱金、枳殼。
與他黃鑑別
三十六黃中,犢黃需與「急黃」「蚰蜒黃」等區分。急黃病勢兇猛,多見神昏譫語;蚰蜒黃則以遍身赤斑為特徵。犢黃之獨特處在於舌絡赤脈顯著,且病變由舌後向前發展。
古籍考據
《聖濟總錄》詳載犢黃外治之法,強調「急烙」以阻病傳,反映古代醫家對舌絡病變的重視。此證亦提示舌診在中醫辨黃中的關鍵地位,透過舌象變化可預判邪毒深淺。
(註:本文所述治法需基於專業辨證,古籍療法今人當結合現代技術審慎應用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