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瘡瘍辨表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瘡瘍辨表里

瘡瘍辨表里乃中醫外科診治之重要法則,首載於明代薛己《外科樞要》與申鬥垣《外科啟玄》等典籍,為瘡瘍診斷之基石。此理論源於《內經》"審察表里,三焦別焉"之整體觀念,經後世醫家不斷充實發展,形成系統性辨證方法。

理論源流與內涵

《外科樞要》卷中有云:"瘡瘍之證,當辨表里",強調瘡瘍發病必有表里之別。《外科啟玄》卷三進一步闡發:"夫瘡之始生,有表複有里,表里相兼",指出瘡瘍表里辨證之複雜性。此說法奠基於臟腑經絡理論,認為體表瘡瘍與內在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須透過表里辨證揭示病機本質。

診斷要點

脈診辨析

《外科啟玄》強調:"當診其脈,浮沈之間,別其表里之虛實"。浮脈主表,沉脈主里;浮而有力為表實,浮而無力為表虛;沉而有力為里實,沉而無力為里虛。脈象浮沉遲數可反映瘡瘍病位深淺與性質虛實。

症候鑑別

表證瘡瘍多現紅腫熱痛明顯、發病急驟、範圍局限、伴有惡寒發熱等表征;里證瘡瘍則見漫腫無頭、按之濡軟、疼痛不甚、或見口渴便秘等里候。實證者腫硬疼痛劇烈,虛證者平塌散漫久不潰膿。

辨證分型

表里兼夾證候

  • 表多里少:瘡瘍初起,紅腫焮痛明顯伴輕微口渴,脈浮數略沉
  • 里多表少:瘡瘍日久,根盤散漫伴口苦咽乾,脈沉數略浮

表里轉化規律

  1. 由表入里:瘡瘍初起在表,失治則邪毒內陷,出現煩躁譫語等里證
  2. 由里出表:內托之法促使瘡瘍膿毒外泄,里證減輕而表證明顯

治療應用

用藥法則

《外科啟玄》指出:"以防風通聖散、千金漏蘆湯內,當消息表里多少,而藥亦隨之表里多少加減得宜"。具體運用如下:

  • 表證為主:加重解表藥如防風、羌活、白芷等
  • 里證為重:增用清熱解毒藥如黃連、梔子、大黃等
  • 表里雙解:防風通聖散表里同治,解表清熱並施

方劑化裁

  1. 表實證:荊防敗毒散加減
  2. 里熱證:黃連解毒湯加減
  3. 表虛里實:托里消毒散變化

理論發展

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完善此理論,提出:"凡瘡瘍初起,須辨表里虛實寒熱"。吳謙等強調通過瘡形、腫勢、痛覺、膿液等辨別表里,如"高腫色紅,掀熱疼痛,表證也;腫硬不熱,隱痛或不痛,里證也",使瘡瘍表里辨證更加具體化。

此理論在現代中醫外科臨床仍具重要指導價值,為瘡瘍辨證論治之關鍵環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