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瘛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瘛疭
瘛疭,亦作「瘈疭」、「痸疭」,又稱抽搐、搐搦、抽風,為中醫常見證候之一,指手足肌肉不自主地伸縮交替、抽動不已之病證。古典醫籍早有記載,如《靈樞·熱病》言:「熱病數驚,瘛疭而狂。」《傷寒明理論》進一步闡釋:「瘈者筋脈急也,疭者筋脈緩也。急者則引而縮,緩者則縱而伸。或縮或伸,動而不止者,名曰瘈疭。」形象描繪其筋脈拘急與弛緩交替發作的病理特徵。
病因病機
瘛疭多因筋脈失養或風火痰擾所致,具體可分以下幾類:
- 熱極生風:外感熱病(如溫病)或內熱熾盛,灼傷陰液,筋脈失潤,肝風內動而發抽搐,常伴高熱、神昏。
- 陰虛風動:久病陰虧或熱病後期,虛火內熾,引動肝風,症見手足蠕動、低熱盜汗。
- 痰熱風動:痰濁內蘊,鬱而化熱,痰熱互結,上擾清竅,阻滯經絡,發為瘛疭,多見癲癇、中風。
- 氣血兩虛:失血、久病致氣血耗傷,筋脈失於濡養,拘攣而作,症見肢體麻木、面色蒼白。
- 陽虛寒凝:脾胃虛弱或肝腎陽虧,寒滯筋脈,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載「肝臟虛寒,時時瘛疭」,可伴畏寒、泄瀉等症。
證治分型
中醫辨證施治強調「同病異治」,針對瘛疭不同病機,治法各異:
- 熱盛動風:治宜清熱涼肝、熄風止痙,方用羚角鈎藤湯加減,若兼腑實可投風引湯。
- 陰虛風動:滋陰潛陽、柔肝熄風,選大定風珠或三甲復脈湯。
- 痰熱擾神:清熱化痰、開竅熄風,如黃連溫膽湯合安宮牛黃丸。
- 氣血虧虛:益氣養血、舒筋活絡,方用八珍湯加天麻、鈎藤。
- 陽虛寒凝:溫陽散寒、通絡解痙,脾胃虛弱者用補中益氣湯加附子、桂枝;肝寒者選續斷丸或當歸四逆湯。
相關疾病
瘛疭可見於多種疾患,如小兒急驚風、癲癇、破傷風、中風後遺症等,亦見於溫病過程中邪陷厥陰之危候。其病位多與肝、心、脾相關,蓋「肝主筋」、「心主神明」、「脾主四肢」,臨床需結合四診詳辨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吳鞠通等均對其病機與治法有深入發揮,豐富了中醫對筋脈異常運動的理論與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