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痸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痸瘲,又稱瘛瘲,是由於風寒濕邪侵入人體,阻塞經絡,導致氣血不順暢,筋脈失養而引起的語言不利、口眼歪斜、肢體抽搐等症狀的神經系統疾病。

痸瘲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

  1. 語言不利:患者說話不清楚,發音含糊不清,甚至不能說話。
  2. 口眼歪斜:患者的口角、眼角向一側歪斜。
  3. 肢體抽搐:患者的肢體會出現不自主的抽動,如手足抽動、面部抽動等。
  4. 其他症狀:患者可能伴有頭痛、頭暈、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

痸瘲的治療主要以祛風散寒、通絡止痙為主。常用的方藥有:

  1. 葛根湯:由葛根、麻黃、桂枝、白芍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該方具有發汗解表、祛風散寒、通絡止痙的功效。適用於風寒外侵、經絡阻滯所致的痸瘲。
  2. 羌活勝濕湯:由羌活、防風、獨活、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白術、甘草組成。該方具有祛風勝濕、通絡止痙的功效。適用於風寒濕邪侵入、經絡阻滯所致的痸瘲。
  3. 天麻鉤藤飲:由天麻、鉤藤、白蒺藜、牛膝、川牛膝、炙甘草組成。該方具有平肝熄風、通絡止痙的功效。適用於肝風內動、經絡阻滯所致的痸瘲。

痸瘲的預防措施包括:

  1.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2. 平衡工作與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飲食清淡,避免攝取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4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5.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總結來說,痸瘲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。因此,預防和治療痸瘲非常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