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痸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痸疭
痸疭,又作瘛疭,為中醫臨床常見證名,指肢體不自主抽搐、伸縮交替之症。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有「心脈急甚者為瘛疭」之載,其病機多與風、火、痰、虛相關,涉及經絡失調與臟腑功能失常。
病因病機
-
肝風內動:
- 肝主筋,若陰血虧虛、熱極生風,或情志過極引動肝陽,風動則筋脈失養,發為抽搐。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云:「肝風痸疭,多因水不涵木。」
- 小兒「急驚風」亦屬此類,多因外感熱病傳變,熱盛動風所致。
-
痰熱擾神:
- 痰濁內生,鬱而化火,痰熱互結,閉阻心包經絡,可致神昏伴痸疭,如溫病中「熱入心包」證。
-
氣血兩虛:
- 久病耗傷或稟賦不足,氣血虧虛,筋脈失於濡潤,則見肢體顫動、搐搦,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稱「血虛生風」。
-
外邪侵襲:
- 風寒濕邪客於經絡,氣血痹阻,亦可引發肢體拘急,如「痙病」之剛痙、柔痙。
辨證分型
- 實證:
- 熱極生風:高熱煩躁、抽搐強勁、舌紅绛,見於溫病氣營兩燔。
- 痰火動風:神昏喉鳴、痰涎壅盛、脈滑數。
- 虛證:
- 陰虛風動:手足蠕動、低熱顴紅、舌乾少津,見於肝腎陰虧。
- 血虛生風:抽搐無力、面色蒼白、舌淡脈細。
治療原則
- 熄風:重鎮潛陽如牡蠣、鉤藤,或滋陰熄風如龜板、鱉甲。
- 清熱:實火用黃連、羚羊角;虛熱用知母、黃柏。
- 化痰:選膽南星、半夏豁痰開竅。
- 補虛:氣血雙補以八珍湯,滋養肝腎用大定風珠。
古籍記載
-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:「瘛疭之症,多屬風火痰相乘。」
- 《溫病條辨》論熱病痸疭,主以清營湯、羚角鉤藤湯。
此症需結合四診詳辨標本虛實,以定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