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遊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赤遊腫

赤遊腫,見載於《顱囟經》,為中醫病名,屬丹毒之一類。其名「赤遊」,意指紅色疹斑遊走不定;「腫」則指患處腫脹發熱,乃風熱邪毒纏於肌表所致。

此症好發於小兒,多因胎毒內蘊,或外感風熱時邪,郁於肌膚,發為紅腫。臨床表現為皮膚突現紅斑,邊界分明,觸之灼熱,或伴痛癢,疹斑可逐日擴散,遊走不定,甚者化膿潰爛。古醫以其色赤、行速,又稱「赤遊丹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赤遊腫之發病關鍵在於「熱毒壅滯」。小兒臟腑嬌弱,若孕母過食辛熱,胎毒遺留,或產後護理不當,風熱之邪乘虛而入,均可能引發此症。《外科正宗》載:「丹毒因血熱生於肌表,遊走不定。」其病位在血分,與心火亢盛、脾胃濕熱相關,發於肌腠則見紅腫燎焮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熱化火型:疹色鮮紅,腫勢擴散迅速,伴發熱惡寒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濕毒蘊結型:紅斑處水腫明顯,或見滲液糜爛,兼見胸悶納呆,苔黃膩,脈濡數。
  3. 血熱毒盛型:患處深紅紫暗,疼痛劇烈,高熱煩躁,甚則神昏,舌絳苔少,脈洪大。

治法參考
歷代醫家治赤遊腫,首重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。外治可用金黃散調敷以退腫,內服方可選黃連解毒湯加減。若屬風熱襲表,宜疏風清熱,投以普濟消毒飲;濕毒偏盛則合用萆薢滲濕湯;血熱熾盛者,犀角地黃湯加減為要。

赤遊腫之記載,早見於隋唐醫籍,宋後方書更詳述其治法,反映中醫對皮膚熱毒證之辨治體系。其名雖古,理法至今仍為臨床所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