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遊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赤遊風

赤遊風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屬丹毒範疇,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。其名源自「赤白遊風」,專指證候偏於色赤者。此證多發於小兒,又稱「胎熱丹毒」,因胎毒蘊熱或外感風熱邪毒,鬱於肌膚而發。

病因病機
赤遊風之成因,主要與內外二因相關:

  1. 胎毒內蘊:孕母過食辛熱或情志鬱火,熱毒傳於胎兒,蘊積體內,出生後外發肌膚。
  2. 風熱外襲:小兒腠理疏鬆,風熱邪毒乘虛侵襲,與內熱相搏,滯於血分,化火成毒,發為赤腫。
    其病機關鍵在於「風火相煽,血熱妄行」,毒邪遊走不定,故稱「遊風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皮損特徵:皮膚突發片狀紅腫,邊界分明,色赤如丹,灼熱疼痛,可迅速擴散,遊走無定處。
  • 全身症狀:多伴發熱、煩躁啼哭、口乾唇赤,舌紅苔黃,指紋紫滯或脈浮數。
  • 好發部位:常見於頭面、四肢,亦可泛發全身,嚴重者毒邪內攻,可現神昏、抽搐等險候。

鑒別診斷

  • 赤白遊風:赤遊風屬其偏赤者;若見色白腫脹者,則為風濕偏盛,病性有異。
  • 抱頭火丹:發於頭面之丹毒,多因風熱上攻,病位固定,無遊走之性。
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涼血祛風為主,輔以疏導外邪:

  1. 內治
    • 輕證:宜用消毒犀角飲(《醫宗金鑒》),以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黃連、生地等清解血分熱毒。
    • 重證:選普濟消毒飲加減,重用黃芩、黃連、連翹瀉火解毒,佐防風、僵蠶疏風透邪。
    • 胎毒甚者:可配合紫雪丹清心開竅,防邪內陷。
  2. 外治
    • 敷貼法:以如意金黃散醋調外敷,或鮮馬齒莧搗爛塗患處,清熱消腫。
    • 砭鐮法:局部消毒後以三棱針輕刺放血,泄毒外出(適用於體實者)。

典籍考據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遊風者……赤者火熱甚。」《幼科準繩》則強調小兒體質嬌嫩,易感風毒,需及早清解。歷代醫家多認為,此證失治可致毒邪入絡,轉為疔瘡走黃,故貴在速清。

赤遊風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從血論治」與「給邪出路」之則,結合內外治法,既可祛除毒邪,亦顧護小兒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