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遊丹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赤遊丹毒

赤遊丹毒,又稱「丹毒」,首見於《嬰童百問》,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屬「丹毒」範疇。其名「赤遊」,意在形容其色赤如丹,遊走不定;而「丹毒」一詞,則指患處皮膚突然紅赤如丹塗脂染,並伴隨灼熱疼痛,多發於頭面、四肢或胸腹等處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赤遊丹毒多因血分熱毒外發,或風熱邪毒侵襲肌表所致。其病機可分為以下兩類:

  1. 外感風熱邪毒:風熱之邪乘虛而入,蘊結於肌膚,導致經絡阻塞,氣血壅滯,發為丹毒。
  2. 內在血分伏熱:平素飲食不節,過食辛溫厚味,濕熱內蘊,或情志不暢,肝鬱化火,熱毒熾盛,外達肌膚而發病。

此外,嬰幼兒體質稚嫩,腠理不密,更易受邪毒侵襲,故赤遊丹毒在小兒尤為常見。

臨床表現

赤遊丹毒發病急促,其特徵如下:

  • 皮膚局部紅赤腫脹,界限分明,邊緣隆起,狀如雲片,觸之灼熱。
  • 疼痛明顯,可伴隨瘙癢或緊繃感。
  • 嚴重者可見患處起泡潰爛,或伴有發熱、惡寒、頭痛等全身症狀。
  • 若邪毒內陷,可引發高熱煩躁,甚至神昏譫語,屬危急之候。

辨證分型

中醫根據病機及症狀,將赤遊丹毒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風熱毒蘊證:多發於頭面部,皮膚紅腫熱痛,伴惡寒發熱、頭痛口渴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  2. 濕熱毒盛證:常見於下肢,局部腫脹明顯,或見水泡、滲液,伴身熱倦怠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肝火鬱結證:多因情志不遂誘發,患處紅赤灼痛,兼見口苦咽乾、心煩易怒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
治療原則

赤遊丹毒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為主,並依據證型輔以疏風、利濕或瀉肝火等法。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普濟消毒飲(風熱毒蘊證)
  • 龍膽瀉肝湯(肝火鬱結證)
  • 五神湯萆薢滲濕湯(濕熱毒盛證)

外治法則可選用金黃散玉露散調敷患處,以清熱消腫、解毒止痛。

與西醫丹毒之異同

中醫所稱「赤遊丹毒」與西醫之「丹毒」(Erysipelas)相似,均表現為皮膚紅腫熱痛,但中醫更強調整體辨證,結合內在氣血陰陽失衡進行治療。西醫則認為是由鏈球菌感染所致,以抗生素治療為主。

古籍記載

《聖濟總錄》云:「風熱毒氣,客於腠理,搏於血氣,發為丹毒。」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:「丹毒之名,因其色赤如丹,熱毒所致。」均說明赤遊丹毒與熱毒之關係密切。

綜言之,赤遊丹毒乃中醫外科常見熱毒病證,其治療不僅著眼於局部症狀,更重視內在病機調理,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