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遊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赤遊丹
赤遊丹為中醫病名,屬小兒丹毒之一種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。此病多因胎中受熱,或後天熱毒蘊結,流竄肌膚所致。其特徵為皮膚呈現赤紅腫脹,狀如塗丹,且遊走不定,故稱「赤遊丹」。
病因病機
本病之成因,主要分為兩類:
- 胎毒內蘊:孕母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或七情化火,使胎兒受熱毒蘊結。
- 外感熱毒:新生兒肌腠疏鬆,陽氣偏盛,若外感風熱邪毒,或皮膚破損染毒,熱毒流竄於肌表,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丹毒。
臨床表現
患兒發病之前常先見以下證候:
- 發熱:體溫升高,煩躁啼哭。
- 驚搐:手足躁動,甚則驚厥。
- 皮膚症狀:繼則肌膚浮現赤色紅暈,逐漸擴大,狀如塗丹,邊緣略高起,觸之灼熱,遊走不定。
病勢順逆
- 順證:紅腫先起於胸腹腰背,漸向四肢擴散,熱毒由內向外透發,預後較佳。
- 逆證:先發於四肢,並向心胸、腹部蔓延,屬熱毒內攻,病情較重。
治療方法
內治法
- 清熱解毒,主要選方如下:
- 大連翹飲:適用於熱毒熾盛,患兒身熱煩躁,丹毒紅腫明顯者。
- 消毒犀角地黃飲:適用於熱入血分,見高熱驚搐,丹色深赤者。
外治法
- 砭血泄毒:以三棱針或砭石輕刺患處,放出少量惡血,以泄熱毒。
- 肉片敷貼法:以鮮牛、羊肉切薄片貼於患處,待肉片稍乾即換,維持濕潤,直至紅暈消退。
- 如意金黃散:配合藍靛汁調敷,清熱涼血消腫。
相關病證
赤遊丹與一般丹毒不同,專指小兒發病,遊走性強,若熱毒熾盛,可內攻臟腑,致生變證。臨床需與抱頭火丹(頭面丹毒)、流火(下肢丹毒)等相鑒別。
其他相關條目可參見:丹毒、小兒丹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