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絲虬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赤絲虬脈
病證名,見於《審視瑤函》,屬眼科外障病證之一。其特徵為氣輪(白睛)出現縱橫交錯之赤色血絲,分布疏密不一,粗細不等,嚴重者可伴隨羞明(畏光)、隱澀不適、淚出不止,甚則視物昏蒙。部分患者或兼見時發癢痛之感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風熱外襲,客於肺經,上壅白睛,導致血絡壅滯;或肝肺鬱熱,血分瘀阻,循經上擾目絡;亦有因陰虛火旺,虛火上炎,灼傷血絡而成。病機關鍵在於「瘀熱阻絡」,血行不暢,故呈現赤絲虬結之象。
辨證論治
治療以「散邪祛瘀」為大法,重在清瀉鬱熱、活血通絡。
- 風熱犯肺:赤絲乍起,畏光流淚,可兼咳嗽咽痛。治宜疏風清肺,方用桑白皮湯加減。
- 肝肺鬱熱:赤絲久而不退,澀痛明顯,或伴口苦煩躁。治宜清肝瀉肺,方選退赤散合梔子勝奇散。
- 血分瘀熱:赤絲虬脈纏繞,色紫暗,觸之痛甚。治宜活血散瘀,主方歸芍紅花散(當歸、赤芍、紅花、大黃等)加減,瘀重者可佐桃仁、丹參以增強化瘀之力。
- 陰虛火炎:赤絲細密,乾澀昏花,兼見咽乾顴紅。治宜滋陰降火,方用養陰清肺湯或知柏地黃丸化裁。
相關鑑別
*「赤絲亂脈證」*與本證類似,然赤絲虬脈多見血絡粗大虬結,病位較深;而赤絲亂脈則以血絲紛亂散漫為特徵,二者治法雖均重活血,然前者偏重破瘀,後者側重調氣。古籍《銀海精微》亦載「赤脈貫睛」,其赤絲自眥部貫穿氣輪,與此證有別。
附:外治法
可配合黃連西瓜霜眼藥水點眼,或以蒲公英煎湯外洗,以清熱解毒、緩解局部赤澀。針刺取穴如太陽、攢竹、合谷等,亦能疏通經氣,輔助退赤。
(按:本證名雖載於眼科專書,然其病機與五臟相關,臨證須辨明臟腑寒熱虛實,不可徒執清肝明目一法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