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白遊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赤白遊風
源流與病因病機
赤白遊風乃中醫皮膚病症名,首載於明代《保嬰撮要》卷十二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脾肺燥熱內蘊,復感風熱外邪,致氣血失和,壅滯肌表。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:「此證發無定處,遊走無常,蓋因風熱搏於營衛之間。」
病理分型
- 赤遊風:邪滯血分,營熱外發,故見皮膚赤紅,多屬血熱證
- 白遊風:邪滯氣分,衛氣壅遏,故見皮膚浮白,多屬風濕證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赤者屬血份有熱,白者屬氣份有風」,此二型可單見亦可並見,臨證當辨氣血偏重。
臨床表現
主症特徵
- 遊走性浮腫:皮損呈片狀浮腫,形如浮雲,光亮緊繃,觸之硬實
- 發作突然:常無前兆驟然發作,數小時內達高峰
- 色變特性:赤白不定,隨氣血偏勝而異
病位特點
好發於陽明經分野:
- 頭面部:口唇(尤以下唇為著)、眼瞼、耳垂
- 軀幹部:胸腹、肩背等陽經循行處
自覺症狀
- 局部灼熱感
- 輕度瘙癢
- 麻木不仁(《黃帝內經》所謂「榮衛不行,乃發為麻木」)
- 鮮見疼痛(此有別於癰疽)
變證
約二成患者可現:
- 脾胃症:腹痛、泄瀉(風熱內傳太陰)
- 胃氣上逆:嘔惡(濕熱擾動中焦)
診斷要點
四診合參
- 望診:皮損色赤或白,邊界不清,腫勢宣浮
- 切診:觸之板硬,按壓無凹陷(區別於水腫)
- 問診:發病前或有飲食不節(如過食辛辣海腥)、情志波動
類證鑒別
- 蕁麻疹:疹形如雲片,但退後無痕,與赤白遊風之腫硬不同
- 風毒腫:《千金方》所載,發則痛劇,色紫暗,預後較差
- 水腫病:按之陷而不起,多從下肢始發
治療大法
治則
遵循「結者散之」「熱者寒之」之法,以祛風清熱為主軸,佐以利濕調營。
內治方藥
-
主方加減
- 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方):荊芥、防風、當歸、生地、苦參、蒼朮等
- 赤甚加:丹皮、赤芍(清血分熱)
- 白甚加:茯苓、澤瀉(利氣分濕)
-
變證處理
- 兼腹痛:加白芍、甘草(仿芍藥甘草湯意)
- 嘔逆:合左金丸(黃連、吳茱萸)
外治法
-
散劑敷貼
- 玉露散(芙蓉葉研末):性涼質滑,善消陽證腫毒
- 金黃散(天花粉、黃柏等):清熱解毒力強
-
針刺法
- 取穴:合谷、曲池(瀉陽明熱)、血海(調血分)
- 技法:《針灸大成》云:「遊風者,刺絡出血,其腫立消」
理論闡微
此證與現代醫學「血管神經性水腫」有相似處,然中醫從氣血辨治更具特色。《證治準繩》強調: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,故方中常配伍當歸、生地等養血之品。另據《內經》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」之論,重症可佐黃連等清心火藥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