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龂腫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齒龂腫痛
齒龂腫痛,又稱「齒齦腫痛」,屬中醫病證名,記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四。其主要表現為齒齦腫脹疼痛,甚者伴隨牙齒動搖欲落之證。本證多因陽明經火毒熾盛,循經上炎,燔灼齒齦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齒與齦分屬胃與大腸二經所主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足陽明胃經,入上齒中;手陽明大腸經,入下齒中。」若陽明熱毒內蘊,或嗜食辛辣厚味,積熱上攻,致使經氣壅滯,熱毒熏灼齦肉,氣血凝滯,則發為齒齦腫痛,甚則化腐成膿,齒牙搖動。
臨床表現
- 腫脹疼痛:齒齦局部腫脹發紅,觸之疼痛,或伴隨灼熱感。
- 化膿腐敗:病程日久,可見齦間溢膿,其味腥臭,甚則形成牙宣。
- 牙齒動搖:熱毒熾盛,燔灼齒骨,可致齒根暴露,牙齦萎縮,齒牙鬆動。
- 兼見證候:或伴口乾苦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洪數等陽明實熱之象。
辨證分型
- 胃火上炎型:齒齦腫痛甚劇,牙齦鮮紅,口臭,渴喜冷飲,大便秘結,舌紅苔黃,脈洪大。
- 熱毒熾盛型:齒齦腫痛化膿,滲血溢膿,其臭穢難聞,伴寒熱往來,舌紅絳,脈滑數。
- 氣血瘀阻型:腫痛反覆,齒齦暗紅,牙槽骨吸收,牙齒鬆動,舌紫暗有瘀斑,脈澀。
治法方藥
治宜清瀉陽明、解毒消腫為主,按證型施治:
- 胃火上炎:宜清胃瀉火,方用清胃散(《脾胃論》)加減,黃連、升麻擅瀉胃火,生地、丹皮涼血解毒。
- 熱毒熾盛:宜瀉火解毒,方選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加石膏、知母、白芷,以增清熱消腫之效。
- 氣血瘀滯:宜活血化瘀、清熱養陰,可用桃紅四物湯合玉女煎加減。
外治可配合冰硼散或黃連膏外敷,以消腫止痛;若膿已成,可刺破排膿。
相關病證
- 牙宣:齒齦腫痛日久,可發展為牙宣,見齒齦萎縮、牙根外露,屬齒科頑疾,治法相似而側重滋腎固齒。
- 牙疔:熱毒聚於局部,形成齦部癰腫,疼痛劇烈,宜清熱解毒、涼血消癰。
此證與西醫之「牙周炎」、「齦膿腫」等有相類之處,然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辨證,調和陰陽,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