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齒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齒龂
齒龂,又名牙齦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首見於唐代《備急千金要方》,指包裹牙齒底部、固定牙根之肌肉組織。中醫理論中,齒龂屬「口腔」範疇,與脾胃、腎氣密切相關,其健康狀態可直接反映內在臟腑機能。
中醫理論中的齒龂
- 與經絡之關聯:
齒龂分佈於手足陽明經循行區域,上齦屬足陽明胃經,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。若胃火上炎或大腸積熱,可致齒龂腫痛、出血,甚則潰爛,常見於中醫所述「牙疳」「牙宣」等症。 -
與臟腑之關係:
- 腎主骨,齒為骨之餘:腎氣充盈則齒堅齦固;若腎陰虧虛,虛火上灼,可見齒龂萎縮、牙根暴露;腎陽不足則易齒冷齦痠。
- 脾胃氣血上濡:脾胃為後天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虛濕蘊或胃熱熾盛,可致齒龂淡白腫脹(氣虛)或鮮紅潰爛(實熱)。
-
病理表現與辨證:
- 齦肉萎縮:多屬腎虛或氣血不足,常見於年老體弱或久病者。
- 齦紅腫痛:多因胃火熾盛或風熱外襲,伴見口臭、便秘。
- 齦縫出血:若色鮮紅為胃熱迫血;淡紅滲血則多屬脾不統血。
古典文獻記載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齦者,肉之標也」,強調齒龂為觀察肌肉盛衰之窗口;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區分「牙齦腫痛」與「齦萎齒搖」之病機差異,並載有「清胃散」「玉女煎」等方劑,以調治齒龂諸疾。
齒龂之診察,自古為中醫望診重要環節,通過其色澤、形態及質地變化,可輔助判讀內在陰陽氣血之盛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