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程尹飏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清代中醫名家程尹飏,字子謙,廣西桂平人,為十八世紀婦科臨床大家。其醫術根植於《內經》《難經》體系,尤得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婦人三篇精髓,臨證善以六經辨證為綱,結合奇經八脈理論,形成獨具特色的婦科診療體系。

程氏診法以「望色察竅」著稱,《桂平縣志》載其曾診五十歲婦人,見患者「額庭晶亮若鏡,左唇生珠」,即斷為妊娠。此診法源自《靈樞·五色篇》「明堂骨高以起,平以直,五臟次於中央」之論,程氏發展出「額主胞宮,唇候任脈」的臨床辨證要訣,後世歸納為「程氏妊徵」。

在治療學方面,程氏深諳「陽主陰從」之理,特別是以重劑桂附治癒「肉瞤頭脹症」一案,載於其醫案《驗方》卷二。此症實屬《傷寒論》真武湯證變局,程氏以肉桂六錢、附子八錢直溫少陰,佐以茯苓一兩導水下行,體現其「三陰統於太陰,重劑方能起沉疴」的學術思想。患者自行減半藥量雖獲暫效,終致次年厥陰寒厥而歿,正應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「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」之變。

其所著《驗方》四卷,按「經帶胎產」分類,首創「帶下分經論治」學說,主張白帶屬太陰、赤帶屬少陰、五色帶屬厥陰。對《人身藏府脈絡全圖》的批註,則發展出「衝任二脈起於胞中,外絡唇口」的經絡新解,糾正了明代張景岳「衝脈止於胸中」的舊說。

程氏臨床特色在於「以脈測胞」,記錄於《驗方·胎產門》的「尺脈沉滑應指,三月胎象;寸關浮大,五月候也」等診訣,實為將王叔和《脈經》婦人脈法與李時珍奇經八脈說相結合的產物。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藏有程氏道光年間手稿殘卷,內載「天癸至竭週期論」,提出女子二七至七七的生理變化當以「太陰主開,少陰主樞,厥陰主闔」來闡釋,較傅山《傅青主女科》的論述更為系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