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棖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「棖後」為中醫婦科病名,屬難產範疇之一,首見於清代許廷哲所著《保產要旨》。該詞與「脹後產」互為關聯,指產婦臨盆時因氣滯血瘀或氣機不暢,導致胎兒娩出受阻的病理狀態,其病機與中醫「氣血失和」理論密切相連。
病理機制 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》提出,產程順暢需「氣血充沛,胞脈通利」。棖後之症多因產前情志鬱結、勞倦過度,或素體氣虛,致使氣機升降失常。氣滯則胞宮收縮無力,血瘀則產道濡潤不足,形成「氣血搏結」之候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更進一步指出「氣逆則胎滯,血澀則產艱」,強調肝鬱氣滯與胞宮瘀血的相互作用。
辨證特徵 本病臨床可見三大主候:
- 腹脹堅滿:因氣滯胞宮,觸診少腹硬脹如鼓,按之痛增,符合《胎產心法》「氣壅胞脹,拒按而痛」之述。
- 產程延滯:與普通難產不同,棖後特見宮縮間歇異常,陣痛疏密無律,屬《濟陰綱目》所言「乍緊乍歇,氣亂血乖」之象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多現紫黯,邊現齒痕,脈象沉弦或澀,反映氣血瘀滯之候。
與西醫學對照
現代醫學「產力異常」中的「不協調性子宮收縮乏力」,其表現與棖後證高度吻合。然中醫強調氣血病理的本質,如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所論:「產厄多由氣血之乖,非獨形質之變」,突顯整體辨證思維。
古籍考據
考《保產要旨》原篇,許廷哲將棖後歸於「氣血逆亂,胎壅不下」之類,並引宋代陳自明《婦人良方》用藥:「宜開鬱氣、行瘀血」,推薦方劑如「催生飲」加減(當歸、川芎、大腹皮等),體現「治血先治氣」的治療思路。另可參見《傅青主女科》「舒氣散」法,以人參、當歸等補益氣血,佐紫蘇梗等理氣通滯。
治法演變
明清醫家對本病漸成體系化論治:
- 氣滯為主:選方如「紫蘇飲」(《普濟本事方》),重在疏肝降氣。
- 血瘀為重:選「脫花煎」(《景岳全書》),以溫通化瘀為要。
- 虛實夾雜:清代《醫林改錯》補入「補陽還五湯」化裁法,針對氣虛血瘀證候。
此證命名內涵豐富,「棖」字本義為門兩旁木柱,引申為「阻礙」之意;「後」則暗喻產程滯後,充分體現中醫取象比類的命名特質。其辨治理論源自《內經》「疏其血氣,令其條達」之旨,後世醫家遂發展為「調氣活血以助產」的臨證規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