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陳幹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中醫「太陽經」的基本介紹

在中醫經絡學說中,「太陽經」是指膀胱經小腸經,這兩條經脈屬於人體十二正經中的「手太陽小腸經」與「足太陽膀胱經」,負責氣血的循行、調節人體的功能,並與人體的防禦系統密切相關。

以下是對「太陽經」的基本介紹:


1. 手太陽小腸經

手太陽小腸經是十二經脈之一,主要循行於上肢,經過頭部和肩胛部,連接至小腸,負責小腸的生理功能調節。它屬於太陽經之一,與膀胱經共同負責人體外部的防禦功能,抵禦外邪入侵。

  • 經脈循行: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外側,沿手臂後側上行,經肩胛、頸部,最終到達耳部與眼內角。其主要功能是調節小腸的消化吸收,並與心臟密切相關,具有心火降下、促進消化的作用。
  • 主要功能

    • 調節小腸的受盛與吸收功能,促進消化。
    • 調節心火,幫助清熱。
    • 保護人體免受外邪侵擾,與防禦系統密切相關。
  • 常見病症:小腸經的功能失調常會引起消化問題、腹脹、腹痛、肩頸部不適、耳鳴、聽力減退等症狀。與心火旺盛相關的症狀如口瘡、舌紅、煩躁等,也與小腸經密切相聯。


2. 足太陽膀胱經

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最長的經脈,起於眼內角,沿著頭頂、背部和腿部後側下行,最終到達足小趾。膀胱經負責調節膀胱的氣化功能,管理體內的水液代謝,同時也是一條重要的防禦經脈,對人體的外部防禦機制有著重要影響。

  • 經脈循行:足太陽膀胱經從眼內角開始,經過頭頂、後腦、頸部、背部、腰部、臀部、大腿後側、小腿,最終到達足部小趾。這條經脈是人體的重要氣血通道,並與全身各個臟腑緊密相聯。
  • 主要功能

    • 調節膀胱的氣化功能,管理尿液排泄和水液代謝。
    • 通過經脈循行全身,促進氣血運行,具有疏通經絡、調節臟腑的作用。
    • 防禦外邪侵襲,特別是寒邪,並調節身體的陽氣。
  • 常見病症:膀胱經失調容易引起尿頻、尿急、尿痛、腰背酸痛等與膀胱和腎臟相關的症狀。此外,由於膀胱經是外邪入侵的主要經絡,寒邪入侵可導致感冒、發熱、頭痛、四肢酸痛等「外感風寒」症狀。


3. 太陽經的作用與重要性

「太陽經」在中醫經絡學說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主要與陽氣防禦功能有關。中醫認為,人體的防禦功能(衛氣)主要由膀胱經負責,而陽氣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,也與太陽經密切相關。因此,太陽經的正常運作不僅能保持身體的陽氣充沛,還能幫助身體抵禦外邪,防止感冒等疾病的發生。

  • 陽氣的調節:太陽經負責陽氣的循行,陽氣充足則身體強健、精神旺盛,陽氣不足則容易感到疲倦、怕冷,並且抵抗力下降。
  • 防禦外邪:太陽經是人體外部防禦的第一道屏障,外邪(如風寒)最先侵犯的經脈通常就是膀胱經和小腸經,因此太陽經的正常運行對於抵禦感冒、發熱等外感疾病至關重要。
  • 水液代謝:太陽經還負責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,特別是膀胱經,其氣化作用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具有重要作用。

4. 太陽經的病理變化

當太陽經的氣血運行不暢或受外邪侵襲時,會出現一系列症狀,常見的包括:

  • 感冒風寒:太陽經受風寒侵襲時,常出現頭痛、發熱、畏寒、鼻塞、流鼻涕等外感症狀。
  • 肩頸痛與背痛:太陽經循行於背部和肩頸部,經絡受阻或氣血不暢時,容易出現肩頸酸痛、背痛等症狀。
  • 膀胱或腎功能失調:膀胱經失調會導致尿頻、尿急、尿痛,甚至可能影響腎臟功能,出現腰酸或下肢無力等症狀。

總結

「太陽經」包括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,兩者共同組成人體的陽氣運行系統,負責調節氣血、抵禦外邪,並對消化、排泄和防禦功能有著重要作用。太陽經的正常運作對維持身體健康、抵禦感冒及促進臟腑功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,因此保持太陽經的暢通是預防疾病、增強體質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