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陳幹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太陽經

太陽經屬中醫十二正經之一,為手足太陽經的統稱,包括「手太陽小腸經」與「足太陽膀胱經」。其循行分布廣闊,主一身之表,與外邪侵襲密切相關,故《傷寒論》中將「太陽病」列為六經病之首,為外感熱病的初期階段。

經脈循行與生理功能

  1. 手太陽小腸經

    • 循行:起於手小指外側端(少澤穴),沿手臂外側後緣上行,繞肩胛,交會於大椎穴,再向前入缺盆,絡心,屬小腸。其支脈從缺盆上頰,至目外眥(瞳子髎),並入耳中。
    • 功能:主司津液運行與營養輸布,與心經相表裏,助心陽以溫煦全身,並參與水穀精微的分清泌濁。
  2. 足太陽膀胱經

    • 循行:起於目內眥(睛明穴),上額交巔,下行項後,沿脊柱旁開一寸五分抵腰,絡腎,屬膀胱。其支脈從腰下行過臀,至腘窩(委中穴),再循小腿後側至足外踝(崑崙穴),終於小趾外側端(至陰穴)。
    • 功能:為人體最長經脈,主一身之陽氣,統領營衛之氣以固表抗邪。膀胱為「州都之官」,此經亦主水液代謝,與腎氣化功能相協調。

太陽經病候

外邪侵犯太陽經時,多表現為表證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」。其證型可分:

  • 太陽經證:風寒襲表,營衛失調,見發熱、惡寒、無汗(傷寒)或汗出(中風)、頭痛、脈浮緊或浮緩。
  • 太陽腑證:邪傳膀胱,分「蓄水證」(口渴、小便不利)與「蓄血證」(少腹硬滿、神亂如狂)。

古典文獻與臨床應用

《靈樞·經脈》詳述太陽經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,包括目黃、耳聾、肩似拔等循行部位病變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更發展其治法,太陽表證用麻黃湯、桂枝湯,腑證則選五苓散(蓄水)、桃核承氣湯(蓄血)。

太陽經亦為針灸要脈,如刺委中(膀胱經合穴)治腰痛,取後谿(小腸經輸穴)通督脈,治頭項強痛。其背俞穴(如肺俞、肝俞等)更廣泛用於內科調治,反映太陽經與臟腑的深刻聯繫。

與其他經脈關係

太陽經與少陰經(腎、心)相表裏,故太陽病失治可內傳少陰,見「少陰寒化」等危候。此外,《劉涓子鬼遺方》提及「陳幹疽發兩臂」,雖未明指太陽經,然手臂外側痛症多涉小腸經,或可從太陽經氣鬱熱毒論治。

太陽經統攝體表陽氣,為防病首道屏障,其理論貫穿外感、內傷、針灸諸科,堪稱中醫經絡學說之核心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