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陳複正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陳複正(1736-1795年),字飛霞,清代廣東惠州人,為乾隆年間著名醫家,尤精於兒科。其醫學思想融合臨床實踐與道家養生之術,於中醫小兒科領域貢獻卓著,所撰《幼幼集成》至今仍為中醫兒科重要典籍。

生平與學術淵源

陳氏幼年體弱多病,遂潛心醫道,兼習丹鼎導引之術,並遊歷四方,廣蒐民間驗方。其學術根基承襲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之旨,更結合道家氣化理論,形成獨特診療風格。

《幼幼集成》之創新理論

  1. 驚風辨證新體系
    陳氏突破傳統「急慢驚風」二分法,提出「誤搐、類搐、非搐」三綱分類:

    • 誤搐:因傷寒表證未解而抽搐,治宜疏解外邪。
    • 類搐:由暑濕、痰食等內傷所致,主用調和脾胃。
    • 非搐:先天性體虛或驚恐引發,強調培元固本。
      此說釐清小兒抽搐病因,避免當時醫界泛用寒涼藥之弊。
  2. 小兒指紋診法精要
    系統整理「三關脈紋」診斷學,主張:

    • 風關現紋多屬外感,氣關主裡證,命關若顯則病危。
    • 紋色青紫辨寒熱,浮沉分表裡,輔以《幼幼集成》所載指紋圖譜,為後世兒科診斷標準化奠定基礎。
  3. 變蒸學說新詮
    肯定小兒「變蒸」為生長性生理現象,提出:

    • 變蒸週期應伴隨微量發熱、神情稍異,但否認傳統「三十二日一變」之機械週期論。
    • 強調需與病理性發熱鑑別,避免誤治。

臨床治療特色

  • 慎用苦寒:批判當時濫用黃連、犀角之風,主張小兒陽氣未充,需顧護脾胃生發之機。
  • 外治法創新:善用灸囟門、敷臍法等外治技術,減少內服藥對稚陰稚陽之體的損傷。
  • 食療調養:推崇以山藥、茯苓等藥食兩用之品調理小兒虛弱體質。

學術影響

《幼幼集成》現存清刻本、石印本等逾二十種,其中「臟腑伏熱辨」「痘疹辨疑」等篇,對溫病學說與兒科疫病防治具啟發意義。陳氏融合道醫理論與實證精神,其學術觀點至今於中醫兒科教材仍佔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