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沈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沈濁
沈濁為中醫病狀名詞,主要指面色沈滯晦暗、缺乏光澤的病理表現。此現象多見於里虛寒證,反映體內陽氣不足、陰寒內盛,或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臟腑機能衰退。
經典理論溯源
《靈樞·五色》提出:「沈濁為內,浮澤為外。」指出面色沈濁多屬內傷病症,與體內深層氣血失調相關,而面色浮澤則多屬外感表證。此理論強調透過面色深淺與光澤變化,可辨別病位之表裡深淺。
病理機制
- 陽虛寒盛:陽氣虧虛,無以溫煦體表,氣血凝滯,故面色呈現晦暗無華。常見於腎陽虛、脾陽虛等證候。
- 氣血瘀阻:氣滯血瘀或痰濁內阻,使氣血不能上榮於面,表現為面色暗沈、枯槁,甚至青紫。
- 濕濁內蘊:脾失健運,水濕停聚化濁,濁陰上泛於面部,導致面色晦滯如蒙塵垢,多見於痰濕體質或濕溫病證。
辨證要點
- 寒證特徵:面色青黑或灰暗,伴四肢不溫、畏寒喜暖。
- 瘀證特徵:面色黧黑,脣甲紫暗,舌有瘀斑。
- 濕濁特徵:面色黃而晦暗,如油垢附着,頭身困重,苔膩。
相關典籍延伸
《醫學綱目》提及:「色之沈濁者,病在臟;浮澤者,病在腑。」進一步區分臟病與腑病的面色差異,強調沈濁與臟腑虛損關係密切。此外,《四診抉微》亦載:「寒則色凝,熱則色澤」,說明色診中寒熱病性的辨別原則。
沈濁作為中醫望診的重要指標,不僅反映病性屬寒、屬虛,亦揭示氣血津液的運行狀態,臨床需結合其他四診資訊綜合分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