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沈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沈痔
沈痔為中醫病名,指病程纏綿、遷延不癒之痔疾,屬「久痔」範疇,其名首見於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:「腎脈……微澀為不月沈痔。」意指腎脈若見微澀之象,可反映月經不調或沈痔之證。此處「沈」字喻其病勢深伏、滯留難消,而「痔」泛指肛門及下部孔竅之贅生物或濕熱壅滯之疾。
病因病機
沈痔之形成,多因臟腑機能失調,尤與腎、大腸、脾三臟密切相關:
- 濕熱下注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蘊結,下迫肛腸,氣血瘀滯成痔,日久不散則為沈痔。
- 氣血虧虛:勞倦內傷或久病耗氣,中氣下陷,肛腸失於固攝,痔核脫出難復,纏綿難癒。
- 腎陰不足:腎脈微澀提示陰血虧虛,腸道失潤,燥結摩擦而痔瘡反覆。
臨床特徵
沈痔症狀與一般痔疾相似,然病程更為頑固,常見:
- 痔核腫痛反覆發作,甚或脫出後難以回納。
- 便血日久,血色或鮮或黯。
- 肛周濕癢,分泌物黏膩不清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沈痔以「標本兼顧」為則,依據證型選方:
- 濕熱下注證:治宜清熱利濕、活血消痔,選方如秦艽蒼朮湯(《蘭室秘藏》)或止痛如神湯(《外科正宗》),酌加槐花、地榆涼血止血。
- 氣虛下陷證:當補中益氣、升提固脫,方用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合黃土湯(《金匱要略》),佐以五倍子收澀。
- 腎陰虧虛證:需滋陰潤腸,方選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當歸、桃仁潤燥活血。
外治法與輔助療法
- 熏洗法:以五倍子湯(《瘍科選粹》)煎湯熏洗,收斂消腫。
- 針灸:取穴長強、承山、二白等,調暢肛周氣血。
- 導引術:如「提肛功」,助氣血運行以緩解墜脹。
沈痔之辨治,貴在審證求因,結合體質調理,方可漸除沈痼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均強調「治痔必察其本」,臨證時尤重整體臟腑功能之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