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沈翳內障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沈翳內障,乃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屬「內障」範疇。此名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又名「沈翳」、「深翳」,以其翳障隱伏於瞳神深處而得名。其證特徵為翳膜深藏於黃精(晶狀體)之內,外觀不易察覺,需細察方見端倪。
證候特徵:
- 翳膜位置深隱,初起微而不顯,漸成白色、青色或青白相間之混濁,如薄霧籠罩。
- 病變過程緩慢,患者或覺視物昏朦,如隔輕紗,然早期症狀輕微,易被忽略。
- 隨病情發展,黃精混濁加劇,可致視力逐步衰退,甚至僅存光感。此證與「圓翳內障」(即今之白內障)同類,而深淺有別。
病因病機: 中醫認其多因肝腎兩虛,精血不足,不能上榮於目;或脾虛濕泛,濁氣上蒸;亦或肝經風熱上擾,灼傷瞳神。年老體衰者尤易罹患,蓋因「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」,肝腎虧虛則目失所養。《審視瑤函》提出:「內障乃瞳神之中有翳,猶懸布幔於明窗之內」,正合沈翳深隱之象。
辨證要點:
- 需與「浮翳內障」相區別,後者翳膜浮淺,易於察見。
- 審視時應細觀瞳神深處,借助斜照法或裂隙觀察,可見黃精呈冰凌狀、棗花狀混濁,色白或帶青灰。
- 常伴肝腎陰虛之兼證,如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等;若屬脾虛濕盛,則多見倦怠、苔膩。
治療原則: 歷代醫家主張分期論治:
- 初起:以滋養肝腎為主,方用明目地黃丸加減;兼風熱者,合鉤藤飲。
- 中期:若混濁明顯,可佐以化痰通絡之品,如化翳湯(含谷精草、木賊草等)。
- 後期:古籍記載可施「金針撥障術」,今多結合現代醫學處置。
古籍考據: 《目經大成》論及:「翳定光陽,雖有神手,不能撥去,如沈埋之寶」,形容其深固難療。《銀海精微》則指出:「沈翳深沉,針撥之時,尤須辨其老嫩」,強調治療時機之重要性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對眼部微細變化的觀察智慧,尤其是「審瞳神」之診法,體現「司外揣內」的辨證思維。其論治不僅重局部翳障,更強調整體調理,尤重肝腎與脾胃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