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沈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沈翳
沈翳為中醫眼科病名,屬內障之一,首載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六,又稱「沈翳內障」。其特徵為瞳神內生翳障,色澤深沉,遮蔽神光,致使視物昏朦,甚或失明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沈翳之成因多與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,或風火上擾、痰瘀阻絡相關:
-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腎藏精,肝腎虧虛則目失濡養,瞳神內翳障漸生。
- 風火攻目:外感風熱邪毒或內生肝火,上炎目竅,灼傷睛珠,形成濁翳。
- 痰瘀互結:氣滯血瘀或痰濕凝滯,結於瞳神,障蔽光明。
臨床表現
沈翳發病緩慢,初期或無明顯症狀,漸次視物模糊,如隔輕煙薄霧;翳障深厚者,可見瞳神內呈灰白或黃褐色混濁,神光受損,甚則僅辨三光(日光、月光、燈光)。
古籍論述
《世醫得效方》將沈翳列為內障之一,與浮翳、棗花翳等並論,強調其「沈」之特性,即翳障深沉,難以速去。後世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闡述,此症多因「肝氣鬱結,玄府閉塞」,或「腎水枯涸,睛珠失潤」所致。
治法探討
傳統中醫治療沈翳以內治為主,結合辨證施治:
- 滋補肝腎:常用杞菊地黃丸、明目地黃丸等方,填精養目。
- 清瀉肝火:若屬肝火上炎,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肝退翳。
- 化痰祛瘀:血府逐瘀湯或溫膽湯化裁,疏通目絡。
外治法則輔以針灸,取睛明、承泣、肝俞等穴,調和氣血。
此外,沈翳屬慢性眼疾,古籍強調「緩治其本」,需長期調養肝腎及氣血,非峻劑可速效。歷代醫案亦載,部分患者可通過藥療與調攝並行,延緩翳障發展,然若翳定老熟,則需另議他法。
沈翳一症,體現中醫對內障疾病的細膩分類與整體調治理念,其理論與治法至今仍為中醫眼科所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