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沈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沈聽」詳解
「沈聽」為中醫病證名,出自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,意指耳聾之輕症,患者對聲音感知變得深沈而聽力減退,屬於聽覺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。
病因病機
沈聽主要由外感風邪侵襲太陽、少陽二經,導致經氣壅滯,清氣不得上榮耳竅所致。
- 風邪壅塞經絡:風為陽邪,易襲陽經,太陽經(足太陽膀胱經)與少陽經(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)均循行於耳周,風邪客於經絡,阻滯氣機,使耳竅氣血運行不暢,聽覺功能受擾。
- 清氣不升:耳為清竅,需賴清陽之氣濡養,若風邪壅滯經脈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則耳竅失養,聽力減退。
- 經氣鬱閉:少陽經主司氣機疏泄,若風邪與氣鬱相搏,可致耳竅經氣閉阻,出現聽覺深沈、反應遲鈍等表現。
臨床表現
- 聽力減退,但尚未完全失聰。
- 對聲音感知遲鈍,需提高音量方能聽清。
- 或伴有耳悶、耳脹感,甚則輕微耳鳴。
- 舌質淡紅,苔薄白或薄黃,脈浮或弦。
治法
以祛風通竅為主,佐以疏利少陽、升發清陽。
方藥
可選用《證治準繩》之通鳴散加減化裁:
組成:
- 菖蒲(開竅醒神,化濕通絡)
- 遠志(安神益智,通利九竅)
- 柴胡(疏解少陽,升舉清陽)
- 麥門冬(養陰潤燥,防風藥燥烈傷陰)
- 防風(祛風解表,勝濕通竅)
- 細辛(溫通經脈,散寒開竅)
- 甜葶藶(瀉肺行水,防痰濕壅塞耳竅)
- 磁石(重鎮潛陽,聰耳明目)
- 杏仁(宣肺降氣,助氣機流通)
加減:
- 若兼痰濕內阻,可加半夏、陳皮以化痰通絡。
- 若肝鬱化火,加梔子、黃芩清泄少陽。
- 氣虛明顯者,可酌加黃芪、黨參益氣升陽。
針灸治療
-
體針:
- 聽宮(手太陽小腸經):位於耳屏前,下頜骨髁狀突後方,張口取穴,為治療耳疾要穴。
- 聽會(足少陽膽經):耳屏間切跡前,下頜骨髁狀突後緣,擅長疏利少陽經氣。
- 內關(手厥陰心包經):腕橫紋上2寸,可調理氣機,助經氣上達耳竅。
- 神門(手少陰心經):腕橫紋尺側端,鎮靜安神,改善聽覺異常。
- 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,留針20-30分鐘。
-
耳針:
- 選取腎穴(補益腎精,益耳聰目)、神門(鎮靜安神),配合皮內針或壓豆法刺激。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「腎開竅於耳」,但沈聽之證多以風邪客經為主,故治療側重於疏風通絡,而非補腎填精。此外,少陽經行於耳側,故柴胡、防風等藥能疏利少陽,助耳竅氣血流通。若久病不愈,則需考慮腎虛或氣血不足,治法亦隨證變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