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沈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沈脈詳述
沈脈為中醫脈象之一,其特徵為輕取(浮取)時應指不明顯,需重按至筋骨方得清晰脈動。《脈經》記載:「沈脈舉之不足,按之有余。」此脈象反映氣血內潛,多主里證,其臨床意義需結合脈力強弱進一步辨析。
沈脈之機理與主病
沈脈的形成與人體氣血內斂、邪氣內伏密切相關。當邪氣入里或正氣內守時,氣血趨向于內,脈管受壓抑而顯沈象。
- 里實證:若沈而有力,多因實邪內結,如痰飲、瘀血、寒凝或積滯阻滯經絡,氣血抗爭于內,脈道充實而搏動強勁。
- 里虛證:若沈而無力,則屬正氣不足,如陽虛氣弱或精血虧虛,無力鼓動血行,脈象沈弱而隱晦。
沈脈與其他脈象之鑒別
- 與浮脈對比:浮脈輕取即得,主表證;沈脈反其道,重按始見,主里證。
- 與伏脈區別:伏脈較沈脈更深伏,須推筋著骨始得,主邪閉厥證或痛極之候。
- 與牢脈辨異:牢脈沈而實大弦長,專主陰寒內積,如癥瘕疝氣;沈脈未必兼見弦大之象。
沈脈與臟腑經絡關聯
沈脈可反映特定臟腑病變:
- 腎脈本沈:腎居下焦,其脈本應沈而柔和;若沈而弦硬,多為腎氣不充或水寒內停。
- 肝郁氣滯:沈兼弦象,提示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。
- 脾胃虛寒:沈遲無力,常見於中陽不足,運化失職。
歷代醫家論述
《瀕湖脈學》云:「沈行筋骨,如水投石,按之有餘,舉之不足。」強調其深潛之性;《診家樞要》則指出:「沈為陰逆陽虛之候,主陰經病,為寒為痛。」進一步闡明其與陰寒內生的關係。
沈脈之辨證須參合四診,如兼見舌淡苔白、畏寒肢冷,多屬里寒;若伴腹滿便秘、口苦溲赤,則為里熱實證。此脈象自古為中醫辨識病位深淺與虛實之關鍵指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