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沈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沈厥
沈厥為中醫病證名,屬厥證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。其病機主要為腎元不足,正氣虛寒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陰寒內盛,陽氣被遏,因而出現昏厥之症。《靈樞》提及「腎脈微急為沈厥」,意指腎脈呈現細而緊急之象,與腎氣虛損、寒凝下焦密切相關。此病常伴有「奔豚」之證,表現為氣從少腹上衝胸咽,屬寒邪內動所致。
病因病機
沈厥之成因,多源於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勞倦內傷,損及腎陽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司氣化,若腎陽衰微,則陰寒內生,陽氣不能溫煦肢體,致使氣血凝滯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發為昏厥。此外,久病體虛、房勞過度、寒邪直中少陰,皆可誘發此證。
臨床表現
沈厥以突發昏厥為主要特徵,伴見四肢厥冷、面色蒼白、氣息微弱、脈沉細或微急。由於腎陽不足,患者平素易有腰膝痠軟、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等虛寒見症。若兼奔豚氣逆,則可見少腹緊縮,氣上衝心,甚則胸悶喘促。
證候辨析
沈厥需與其他厥證相鑑別:
- 氣厥:多因情志刺激,肝氣上逆,常見胸悶氣促、脈弦。
- 血厥:多因血虛或瘀阻,突發昏仆,面色唇甲淡白或青紫。
- 痰厥:痰濕內阻,兼見喉中痰鳴、舌苔厚膩。
沈厥則以腎陽虛衰為本,脈象沉微,寒象明顯,可資區分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溫補腎陽、散寒通脈為主,常用方劑如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或參附湯,以回陽救逆。若兼奔豚氣逆,可合用桂枝加桂湯,溫腎平沖。針灸可取關元、氣海、腎俞等穴,以艾灸溫通經脈,提振元陽。
經典溯源
除《靈樞》外,《傷寒論》少陰病篇所述「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」,亦與沈厥病機相通,均強調陽氣衰微、陰寒內盛之病變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認為沈厥之證,須注重補益命門之火,以恢復氣化之常。
沈厥作為中醫特殊厥證,體現腎陽虛衰與寒凝氣逆的病理互動,治療需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