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沈寒痼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沈寒痼冷

病證名。指寒邪長期深伏體內,凝滯不解,形成頑固難癒之陰寒病證,又稱「內有久寒」。此證多因患者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損正氣,導致臟腑機能衰退,陽氣無力驅散寒邪,使陰寒之氣內聚,纏綿難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素體虛寒:先天稟賦不足,陽氣虛弱,易受寒邪侵襲,且難以溫化。
  2. 久病傷陽:慢性疾病日久,氣血耗傷,陽氣漸衰,寒邪乘虛內伏。
  3. 外寒內陷:反覆感寒,或治療不當,使表寒深入臟腑,沉積為痼冷。
  4. 飲食生冷:長期過食寒涼之物,損傷脾胃陽氣,寒濕內停,日久成疾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畏寒肢冷:常年手足不溫,甚則厥逆,喜暖惡寒,得熱稍緩。
  • 脘腹冷痛:腹部隱痛綿綿,遇寒加劇,按之覺舒,或伴有腹瀉清稀。
  • 腰膝痠冷:腰背及膝關節冷痛,活動不利,遇陰雨天加重。
  • 痰飲水腫:痰涎清稀,小便不利,或下肢浮腫,面色晄白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淡胖嫩,苔白滑或白膩,脈沉遲或沉緊。

證候辨析
沈寒痼冷屬「裏寒實證」或「虛寒夾實」之證,與一般表寒或短期寒證不同,其特點為病程冗長、病位深在。寒邪可客於不同臟腑,如:

  • 脾胃沈寒:多見脘腹冷痛、嘔吐清水。
  • 腎陽衰微:常見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。
  • 心肺陽虛:易致胸悶氣短、咳喘痰白。

治療方向
以「溫陽散寒」為大法,根據病位選用相應方藥:

  • 溫中散寒:適用於脾胃沈寒,方如附子理中湯
  • 補腎助陽:針對腎陽不足,方選右歸丸真武湯
  • 溫經通絡:若寒凝筋脈,可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。

與其他寒證鑑別

  • 表寒證:病程短,以惡寒發熱、頭身疼痛為主,脈浮緊。
  • 虛寒證:純粹陽氣不足,無明顯寒邪內伏,以畏寒乏力、脈微細為特徵。

沈寒痼冷為中醫難治痼疾之一,需長期調理,逐步溫化沉積之寒邪,方能收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