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毒註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毒注

毒注為中醫病名,屬「註病」範疇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·毒註候》。其病因病機、臨床表現及病理特徵,皆與古代醫家對「鬼毒之氣」的認識密切相關,反映中醫對外邪侵襲與體內病理積聚的獨特理論體系。

病因病機

毒注之成因,主要歸咎於「鬼毒之氣」,此為古人對某些具有強烈致病性、隱匿性外邪的統稱。此類邪氣可透過飲食侵入人體,潛伏於腹內,或上攻咽喉,形成特殊病理狀態。其病機關鍵在於邪氣鬱結,阻滯氣機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甚則形成「毒邪」積聚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《諸病源候論》記載,毒注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1. 咽喉阻塞感:邪氣上逆至喉間,患者自覺喉中有物,吞之不下,吐之不出,類似於「梅核氣」之表現,但病因不同。
  2. 遊走性疼痛:毒邪隨經絡遊走周身,痛處不定,其痛如錐刀所刺,劇烈難忍。此與風濕痹痛之固定性疼痛有別。
  3. 病程纏綿:因毒邪性質黏滯,病情易遷延日久,反覆發作,符合「註病」之「連滯停久」特點。

與其他註病的區別

毒注與其他註病(如屍註、勞註等)同屬「註病」大類,然其獨特性在於:

  • 邪氣性質:以「鬼毒之氣」為主,相較於其他註病更強調毒性與暴戾性。
  • 症狀特異性:以咽喉異物感與遊走性劇痛為標誌,不同於屍註之羸瘦虛損或勞註之疲乏衰竭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從現代中醫角度解讀,「毒注」可能涉及以下病理概念:

  1. 毒邪致病:與「熱毒」「濕毒」等理論相通,強調邪氣蘊結化毒,需以解毒、化瘀為治則。
  2. 氣機鬱滯:咽喉症狀與肝氣鬱結、痰氣交阻相關,遊走疼痛則屬「風毒」或「瘀毒」流竄經絡之象。
  3. 絡病理論:久病入絡,毒邪深伏,可參考清代葉天士「久病入絡」學說,需用蟲類藥搜剔絡中邪毒。

古籍相關論述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後世醫家對「毒注」亦有補充:

  • 《太平聖惠方》提及「毒注」可伴見「面色青黑,心神煩悶」,進一步描述其全身性影響。
  • 部分醫案將「毒注」與「蠱毒」「瘴氣」等地域性病邪聯繫,反映古代對特定環境致病因素的觀察。

此病名今雖少用,然其所述症狀與現代醫學「功能性咽喉異感症」「神經性遊走痛」等或有相通之處,可為中醫臨床辨治提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