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瘈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產後瘈疭的中醫探討

產後瘈疭,乃婦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十九,屬產後營血虧虛所致之筋脈病變。此證特徵在於筋脈拘急與弛緩交替出現,其病理機轉深植於中醫氣血理論與經絡學說之中。

名詞釋義

「瘈疭」二字精妙闡述了本證的臨床特徵:「瘈」者,筋脈收縮拘急之狀;「疭」者,筋脈弛縱不收之態。二者交替出現,形成抽搐樣表現,與西醫所謂「搐搦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治思路迥異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主因產後亡血傷津,致陰血驟虛,肝失所養而引發。具體機轉可分述如下:

  1. 血虛生風:肝藏血而主筋,產後陰血大虧,肝血不足,筋脈失濡,虛風內動而見瘈疝搐搦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產後血氣俱虛,風邪乘虛入於筋脈。」
  2. 氣隨血脫:血為氣之母,失血過多則氣無所附,氣血兩虛,經脈失於溫煦,故見筋脈弛縱不收。
  3. 精血同源:腎藏精,精血互化,產後精血虧損,腎陰不足,水不涵木,肝風易動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多見於產後數日內,症候特徵包括:

  • 四肢屈伸不利,時而拘急,時而弛緩
  • 手指蠕動如搓丸狀
  • 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甲淡白
  • 伴有眩暈、心悸、舌淡脈細弱等血虛見證

鑑別診斷

臨床須與下列病證相區別:

  1. 產後痙病:多因外感風邪或感染邪毒所致,常見角弓反張、牙關緊閉,屬中醫「破傷風」範疇
  2. 癲癇:發作時突然昏仆,抽搐吐沫,與產後失血無必然聯繫
  3. 肝風內動:多見於肝陽上亢者,伴有面赤頭痛等陽亢之象

治療法則

  1. 治則:滋陰養血,柔肝息風
  2. 代表方劑
    • 人參養榮湯加味:原方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,益氣養血,可酌加阿膠、龜板、鱉甲等血肉有情之品
    • 三甲復脈湯:適用於陰虛風動明顯者,含牡蠣、鱉甲、龜板等潛陽熄風之品
    • 大定風珠:吳鞠通方,專治真陰大虧,虛風內動

變證處理

隨證加減用藥可參考:

  • 兼氣虛甚者,重用人參,加黃耆
  • 兼陽虛者,酌加鹿角膠、巴戟天
  • 兼脾虛食少者,加白朮、茯苓
  • 若虛風內動甚者,可加天麻、鉤藤

經典論述
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詳述:「產後瘈疭,由血氣虧損,肝經失養,非外風也。治宜大補氣血,佐以平肝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婦人產後血氣俱去,筋脈失養,虛風內動,當以補養為主,不可妄用風藥。」

觀歷代醫家之見,治療產後瘈疭切記「血行風自滅」之訓,滋陰養血為本,息風止痙為標,標本兼顧,方為正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