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郁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產後郁冒
一、病名溯源
產後郁冒屬中醫「產後三病」之一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》。其名「郁」指氣機鬱滯,「冒」為頭目昏蒙之象,反映了產後氣血失調、邪氣逆上的核心病機。後世如《證治準繩·女科》將其與「產後血暈」並論,然二者病因、證治有別。
二、病因病機
- 氣血兩虛,腠理不固:分娩時失血過多,氣隨血脫,衛陽不固,腠理疏鬆,寒邪易乘虛內侵。
- 正虛邪擾,氣機逆亂:正氣不足則驅邪無力,寒邪鬱滯於內,逆衝頭目,阻遏清陽,故見眩瞀昏蒙。
- 少陽樞機不利:邪鬱半表半里,少陽經氣不舒,進一步加劇氣機壅滯與神志鬱悶。
三、臨床表現
主症為 頭暈目眩、視物昏花、神識不清、胸悶不舒,或伴寒熱往來、嘔惡、口苦等少陽證候。與「產後血暈」之猝然昏厥、面蒼白、冷汗淋漓的脫證有異。
四、治法方藥
- 主方:小柴胡湯(《傷寒論》)
- 組成: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
- 方義:柴胡疏解少陽郁邪,黃芩清泄鬱熱,人參益氣固本,半夏和胃降逆,薑棗調和營衛。全方和解少陽,通達氣機,使邪從外解,鬱冒自除。
- 加減:若血虛甚者,加當歸、川芎;兼瘀者,酌加益母草;寒重者,可佐桂枝。
五、與相關病證鑑別
- 產後血暈:多因血脫或血瘀,急則治標,需分脫證(急用獨參湯)、瘀證(佛手散),與郁冒之邪鬱少陽不同。
- 產後鬱證:屬情志病,常見憂思氣結,少涉外邪,治宜疏肝解鬱(如逍遙散)。
六、古籍選註
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產婦郁冒……小柴胡湯主之。」強調邪鬱少陽的病位;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闡釋:「亡血復汗,寒多而郁,故令郁冒。」點明血汗同傷、寒邪外束的發病關鍵。
此病充分體現中醫「扶正祛邪」與「調和樞機」的治療思路,臨證需細辨虛實、邪正關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