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镵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鐔針

鐔針為古代九針之一,首載於《靈樞·九針論》,其形制取法於「巾針」,特徵為針身末端一寸半處驟然收窄,形成鋒銳尖端,全長約一寸六分。此針狀若箭鏃,專用於淺刺皮膚,以泄熱邪,主要治療頭身熱病及皮膚表淺疾患。

形制與用途

鐔針的設計源於古人对外邪侵襲的理解,認為熱邪多客於體表,尤其是頭部與周身陽經所過之處。其銳利的尖端便於快速點刺,既可開泄腠理,令熱邪隨血外散,又避免深刺傷及經脈。《靈樞·官針》進一步指出:「病在皮膚無常處者,取以鐔針。」可見其適應症包含遊走性皮膚疼痛、熱疹或痤瘡等表淺病變。

操作要點

臨床運用時,鐔針常配合「絡刺」或「贊刺」等手法,於井穴或陽經循行部位速刺出血。例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頭風、目赤腫痛等症,可於太陽、百會等穴以鐔針放血。因其操作重在宣泄,故需掌握「刺勿過深,血出即止」的原則,符合《素問·刺齊論》「淺內而疾發針」的指導。

歷史演變

早期鐔針多以砭石或青銅製成,後世隨冶金技術進步,出現鐵質或金銀製品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仍見其應用記載,但宋代以後,因毫針技術成熟,鐔針逐漸轉為專科工具,明清時期多限於瘍科或針砭流派使用。現代中醫則偶見改良版本,用於特定皮膚病或神經性皮炎治療。

理論依據

從經絡理論分析,鐔針的作用機制在於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(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)。熱邪鬱於肌表時,透過刺絡可激發衛氣運行,疏通陽經鬱滯,符合「菀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。此外,《難經·二十八難》強調「陽絡傷則血外溢」,鐔針之淺刺正契合此理,既能祛邪又不擾動深層營血。

此針具雖非當代主流,但其結合「砭石」與「針刺」的特點,仍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智慧,對理解古代外治技術發展具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