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镵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鑱針

鑱針,又稱鑱針,是一種古代針具,是九針之一。《靈樞·九針論》中記載:「鑱針者,取法於巾針,去末寸半,卒銳之,長一寸六分,主熱在頭身也。」鑱針的形狀如箭頭,長一寸六分,末端有一寸半長的圓柱形柄,柄上有一個圓孔,用來穿線。鑱針主要用於淺刺出血,治療頭身熱病及皮膚疾患等。

使用方法

首先,使用鑱針在患者的頭部或身體上找到合適的穴位,然後用鑱針的尖端刺入皮膚,使血液流出。鑱針的刺入深度一般不超過0.5釐米,出血量不超過5毫升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頭痛:通過活血化瘀和清熱解毒的作用,緩解頭痛症狀。
  • 目赤腫痛:通過活血化瘀和清熱解毒的作用,緩解目赤腫痛症狀。
  • 咽喉腫痛:通過活血化瘀和清熱解毒的作用,緩解咽喉腫痛症狀。
  • 牙痛:通過活血化瘀和清熱解毒的作用,緩解牙痛症狀。
  • 癰腫、瘡瘍:通過活血化瘀和清熱解毒的作用,緩解癰腫、瘡瘍症狀。

注意事項

  1. 鑱針的使用必須由具有資質的醫生進行,患者不能自行使用。
  2. 鑱針的使用要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進行,不可盲目使用。
  3. 鑱針的使用要注意消毒,避免感染。
  4. 鑱針的使用要注意出血量,避免出血過多。

鑱針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,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應用。但在使用鑱針時,要注意以上幾點,以確保安全有效的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