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镵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镵石
镵石為古代中醫治療工具之一,又稱「砭石」,屬原始醫療器具,其形多呈楔狀或片狀,起源於新石器時代。據《素問·湯液醪醴論》記載:「镵石、針艾治其外也。」可知其與針灸、艾灸同為外治之法,主要用於砭刺體表患處,以達到疏通經絡、祛瘀排膿、緩解疼痛之效。
功能與應用
镵石之運用,乃基於中醫「通則不痛」之理,通過刺激體表特定部位,調節氣血運行。其具體用途包括:
- 止痛:針對筋肉酸痛、關節痹痛等,以石鋒輕劃或點壓,開泄腠理,散局部之邪滯。
- 放血排膿:以銳端刺破癰腫瘡疡,導出膿血穢濁,符合「宛陳則除之」之治則。
- 經絡疏導:循經脈走向刮擦,類似後世「刮痧」之雛形,助氣血流通。
歷史淵源與演變
镵石為早期砭法的代表工具,《黃帝內經》中多處提及砭石療法,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云:「鑱針者,頭大末銳,……鋒如黍粟之銳,主按脈勿陷,以致其氣。」後世金屬針具(如九針)即由此演進而來。考古所見之砭石,材質多為玉石或磨製石器,形制包括刀形、劍形、錐形等,反映其用途之分化。
理論基礎
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指出:「東方之域……其病多為癰瘍,其治宜砭石。」說明砭石療法與地域、疾病性質密切相關。其作用機制可歸納為:
- 外治法之先導:通過物理刺激激發經氣,調整陰陽失衡。
- 就近祛邪:針對體表淺層病邪,直接引邪外出,避免內傳。
镵石雖為古法,然其原理影響後世針灸、推拿等技藝,堪稱中醫外治術之濫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