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姹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姹女為氣功內丹術重要術語,其概念在中醫臟象理論與丹道修煉中具多維詮釋,主要可分為以下三種學說體系:

一、肺臟說 源於全真派典籍《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》,直指「姹女是肺」的臟象對應關係。中醫理論中,肺屬金,主氣司呼吸,為人身水液代謝之上源,其性嬌嫩如少女,故以「姹女」喻之。丹道修煉時,肺金生腎水(金水相生)的生理機轉,與「龍虎交媾」的內丹水火既濟原理暗合,此說側重於臟腑間的五行生剋關係。

二、心神說 見於《道樞》《金丹大成》等典籍,將姹女定位為「心中元神」,屬離卦(☲)陽中之陰。心主火而藏神,在丹道體系中,心火之「姹女」需與腎水之「嬰兒」(坎卦☵陰中之陽)相交,方能達成「取坎填離」的先天狀態。此說融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心為君主之官」的理論,強調心神在煉己修性過程中的主導作用。

三、腎精說 部分流派將姹女解釋為腎藏之精,尤其指代腎陰(真水)。《周易參同契》「陽龍陰虎」之論中,姹女屬陰性精微物質,需與元神(陽火)相凝結。此說結合中醫「腎主藏精」「精能化氣」理論,認為後天腎精需經煉化返還為先天元精,方為內丹藥物之本。

學理辨析 三說差異實源於丹道修煉不同階段的詮釋:初關「煉精化氣」時,姹女多指腎精;中關「鍊氣化神」時轉為心神;至「煉神還虛」階段,又與肺金之清肅氣機相應。明代醫家張景岳《類經》附翼「金丹大道」篇,即指出此乃「三關階次不同,取象亦異」之理。近代氣功研究發現,此概念實質涉及神經-內分泌-免疫網絡的調控,與下丘腦-垂體-性腺軸功能活化存在生理學關聯。

文化淵源 「姹女」一詞可溯至《周易參同契》「河上姹女,靈而最神」的記載,其意象融合道教存思術與中醫藏象學,兼納易學陰陽交泰哲學。在敦煌出土《黃帝九鼎神丹經訣》中,更將姹女與硃砂(丹藥主材)的化學特性相類比,反映古代煉丹術對人體能量轉化的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