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毒氣攻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毒氣攻心

毒氣攻心為中醫外科病證名,見於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卷一,指疔毒、癰疽等瘡瘍之毒邪熾盛,未能及時外泄,反內攻心營,導致神昏、痙厥等危重證候。此證多因瘡毒邪盛而正氣虛弱,或瘡瘍初起調治失當,使毒邪不得外透,反陷入裡,擾亂心神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毒邪熾盛:瘡瘍熱毒壅滯,未能及時消散,毒勢蔓延,內攻臟腑。
  2. 正氣不足:患者氣血虛弱,抗邪無力,毒邪乘虛內陷。
  3. 誤治失治:瘡瘍初期未妥善處理,如過早切開、擠壓,或誤用溫補,致使毒邪內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心中煩亂、惡寒發熱、煩躁不安、口乾舌燥。
  • 進展期:神志昏蒙、譫語妄言,甚則口噤不語、四肢抽搐,呈現痙厥之象。
  • 危重期:若毒邪深入血分,可致全身高熱、斑疹隱現,類似現代醫學之敗血症或膿毒血症。

證候辨析

毒氣攻心屬中醫「走黃」「內陷」範疇,與溫病學「熱入心包」有相似之處,然其病源不同:

  • 走黃:多因疔毒走散,毒邪隨血脈流竄,攻心擾神。
  • 內陷:常見於癰疽潰後,正虛不能托毒,毒邪內陷心營。

治法參考

  1. 清熱解毒:主以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,瀉火解毒。
  2. 涼血開竅:若神昏痙厥,配合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或安宮牛黃丸,清心開竅。
  3. 扶正托毒:正氣虛弱者,可佐以托裡消毒散,益氣養血,助毒外透。

此證危重,須辨明毒邪深淺及正氣盛衰,靈活施治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外必本於內」,外證內攻時,尤當注重整體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