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藏府標本藥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藏府標本藥式詳解

起源與作者

《藏府標本藥式》為金代著名醫家張元素所撰,約成書於13世紀初期。張元素(字潔古),乃易水學派創始人,與劉完素齊名,其學術思想深遠影響後世醫家,包括李東垣、王好古等。此書篇幅精煉,僅一卷,然內容深邃,系統性強,實為中醫藥性理論與臟腑辨證相結合之典範。

理論基礎

本書理論根基主要源於《靈樞·經脈》篇,融合臟腑辨證與藥物歸經理論。其核心在於:

  1. 標本理論:每臟每腑分為"本病"(本源之病)與"標病"(外顯之證)
  2. 補瀉法則:針對虛實不同病機,確立"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"的治療原則
  3. 藥物歸屬:系統歸納各藥對特定臟腑虛實病證的調治作用

內容架構

全書按臟腑分類,每臟每腑下分列:

肺藏示例

本病

  • 諸氣膹鬱
  • 諸痿喘嘔
  • 氣短
  • 咳嗽上氣
  • 喘嗽
  • 煩渴
  • 胸膈脹滿

標病

  • 惡寒
  • 發熱
  • 傷風
  • 自汗
  • 肩背痛冷

治法與藥物

補氣(虛證):

  • 人參
  • 黃耆
  • 炙甘草

瀉火(實熱):

  • 桑白皮
  • 地骨皮
  • 黃芩

宣散(表證):

  • 麻黃
  • 紫蘇
  • 柴胡

學術特點

  1. 系統歸類:首創按臟腑虛實寒熱系統歸類藥物,為後世藥物歸經理論奠定基礎。
  2. 標本兼治:強調治本為主,兼顧治標,體現整體觀與標本先後的治療思想。
  3. 藥證對應:建立精確的藥物-證候對應關係,臨床實用性強。
  4. 虛實分明:補瀉分明,避免臨床用藥虛實不分的弊端。

版本流傳

現存主要版本包括:

  • 《周氏醫學叢書》本:據趙雙湖《醫學指歸》錄出
  • 張山雷補註本:改名《藏府標本藥式補正》,內容有所增補闡釋
  • 1927年廣東中醫專門學校重刊本:附以表解,直觀呈現臟腑藥式關係

學術影響

  1. 為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提供理論基礎
  2. 影響朱丹溪"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"理論的形成
  3. 奠定明清溫補學派用藥思路
  4. 成為後世藥物歸經理論的重要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