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慘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慘淒
1. 詞義溯源與中醫文獻記載
「慘淒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原文載:「陰凝太虛,埃昏郊野,民乃慘淒。」此處描述天地陰寒之氣壅塞太虛,塵土昏暗遮蔽四野,致人體陽氣受遏,情志鬱結而生悲涼傷感之態。其病理基礎在於「陰盛陽衰」,外在寒濕邪氣引動內在氣機凝滯,形成身心聯動的反應。
2. 中醫情志與氣候的關聯性
中醫理論視「慘淒」為外邪誘發情志失衡的典型表現。秋氣屬金,主肅殺收斂,《內經》稱「慘淒殘賊」,指秋令寒涼燥氣過盛時,易傷人肺衛(肺主皮毛,衛氣禦外),肺氣不宣則悲憂情緒易起。此現象與「天人相應」理論契合,即外界氣候劇變可透過經絡氣血影響五臟所主之情志(肺在志為悲)。
3. 病機分析與臟腑影響
「陰凝太虛」致「慘淒」者,其病機可分為三層:
- 氣候層面:寒濕屬陰邪,易傷陽氣,寒性凝滯使氣血運行遲緩。
- 臟腑層面:肺主宣發肅降,寒邪襲肺則宣發失職,衛陽鬱遏而現畏寒、胸悶;肝主疏泄,氣機不暢可致情志抑鬱。
- 情志層面:肺氣虛則悲,肝氣鬱則怒,二者交互作用可表現為悵惘低落。
4. 與「慘淒殘賊」的延伸闡釋
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提到「其令慘淒殘賊」,進一步將秋氣過盛列為致病因素。此處「殘賊」喻指秋金之氣若失調,可能如盜賊般傷害肝木(金剋木),反映於人體則見筋脈拘急、目澀咽乾等症,情志上更增煩躁不安,形成「悲中夾怒」的複雜表現。
5. 中醫調治的理論方向
歷代醫家對「慘淒」相關病證的處理,多從溫陽散寒、疏肝解鬱入手。如《醫宗金鑒》以辛溫解表法治外寒束表之鬱證,元代朱丹溪則強調「氣血沖和,萬病不生」,可用甘麥大棗湯類方劑調養心肺、緩解憂悲。針灸取穴常選肺俞、太淵以宣肺氣,配合肝經太衝穴疏泄氣機。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解析,末段僅提治法原則,未涉具體臨床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