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采艾編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采艾編翼》乃清代醫家葉茶山所著之綜合性醫書,刊行於嘉慶十年(1805年)。全書分三卷,集中體現清代醫家對灸法與藥學的融合運用,尤重經絡理論與臨床驗方之結合,具有鮮明的實用特色。
卷一:經絡灸法樞要 首卷系統闡述經絡腧穴學理,依《靈樞》為本,詳考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之循行。其灸法總論承襲《針灸大成》要旨,分述「艾炷製法」、「灸瘡調護」等技藝,強調「審穴必先辨經」的施灸準則。特別收錄「騎竹馬灸法」等獨特技法,並附腧穴圖譜十二幅,註明骨度分寸,體現清代灸法量學之精準化發展。
卷二:證治灸藥合參 本卷以「灸藥並施」為特色,分述內科、婦科等72症候群。如「風眩症」條下,既列百會穴隔薑灸法,又配「天麻鉤藤飲」加減;「赤白痢」則取中脘穴灸配合香連丸調服。書中大量採錄嶺南民間驗方,如「七葉一枝花搗敷蛇傷」等急救療法,反映地域醫藥特色。其辨證思路受張景嶽溫補學說影響,常見「灸關元以固本,投八珍以扶正」的治法組合。
卷三:外科方藥輯要 末卷專論癰疽瘡瘍治法,按「腫瘍-膿成-潰後」三階段分類。載方83首,包含「托裏消毒散」等外科名方變裁,尤重金瘡藥與膏丹製備。如「鐵扇散」以象皮、龍骨為君,佐以古法鍛製工藝,顯示清代傷科用藥的炮製精要。部分方劑參考《外科正宗》而增減,配合卷一所載「阿是穴火針法」,形成完整的外治體系。
此書現存嘉慶初刻原版,其學術價值在於:首創「灸方對應」編纂體例,發展《黃帝明堂灸經》傳統;所載「藥艾同功」思想,對後世「灸藥並用」流派影響頗深。書中腧穴定位兼採《醫宗金鑒》校正標準,具有清代中期腧穴學的過渡特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